溫家寶稱物價可控 分析指訪歐公關策略

【新唐人2011年6月25日訊】6月24日,中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正式開始歐洲之行前高調在《金融時報》上撰文。他表示目前中國的物價水平可控,當局對抑制通貨膨脹有信心。部分市場分析師將此視為政策可能鬆動的積極信號,股市也以大漲回應。不過,有大陸官方業內人士認為這只是溫出訪歐洲的外交公關;金融界的分析師也警告不應視此為政策轉向信號。

業內人士:溫言乃公關需要

大陸一些有官方背景的業內人士認為,這只是溫家寶出訪歐洲的一種慣常公關外交策略,因國際社會對中國通脹高度關注,溫家寶撰文意在打消國際社會疑慮。

路透社引用一位不願具名的資深經濟學家稱,目前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通脹高度關注,溫家寶撰文更多是一種公關上的需要,與政策是否放鬆並沒有必然的聯繫。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王軍亦認為,中共領導人出訪前配合外交方面的需要發表一些文章沒有什麼特別。他說:“最多可能理解為貨幣政策可能不會再緊,至少加息上調存準的頻率沒那麼多,但得不出政策可能放鬆的信號。”

另一位不具名的研究宏觀政策的中共官員也認為:“僅憑一篇出訪前的領導人文章,且隻字片言的內表述很難得到實質性結論,很多時間是市場過分解讀或者誤讀,講話本身或許並沒有那麼多的含義。”

北京當局今年以來,已經兩次加息,六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招致了貨幣政策是否超調,應該轉向的業界爭執。

《亞洲新聞》認爲,中國內部經濟的穩定性仍然是一個謎。每年,中國都會上演數万起群體抗議事件。而造成動亂的原因,從通貨膨脹到生活費用暴漲無所不包。溫家寶在國際媒體上做出此類答复,似乎更多地是為了安撫日益擔心中國經濟局勢的外籍投資者。

分析師:難言政策轉向

美林美銀經濟學家陸挺表示,溫家寶之所以如此正面,是由於他是在金融時報上面對海外讀者發表的言論。他說:“儘管溫家寶發表了一些正面訊息,但預期中國政府將很快轉變其政策立場則可能是錯誤的。”

交通銀行宏觀分析師陸志明也持同樣看法。他說:“(溫的文章)宣傳性的吧。通脹重心已經上升,即便小幅回落又有多少價值?”

自去年11月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創出5.1%的新高以後,今年CPI已經連續三個月位居5%以上,且5月CPI創出34個月新高5.5%。目前分析師普遍預期6月通脹將達6%以上。

專家和媒體分析通脹原因

針對溫家寳在《金融時報》的文章,英國倫敦亞非學院經濟學教授孫來祥對BBC說,中國的通貨膨脹其實是結構性、制度性的問題。他表示中國通貨膨脹有增無減的現狀是外匯政策使然。

孫來祥認爲,由於嚴格的外匯管制,和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模式,中國市面上充斥的熱錢大部分不是來自國外,更多的是中國的企業或者個人預期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所以把美元賣給銀行、換成人民幣的炒匯。而人民銀行卻不能因為預期人民幣升值和美元看貶而出售持有的美元,只能從調高銀行準備金比例和調高利率下手。

孫來祥稱現在銀行準備金和利率向上調高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小,北京當局對付通貨膨脹的武器也就越來越少。

《華爾街日報》發表的《匯率政策阻礙中國抗擊通脹》一文中也談到,中國在抗擊通貨膨脹的過程中由於匯率政策被縛住了手腳。中國的匯率制度如今開始顯得更像是政治信條而不是完善的政策。缺乏彈性的政策有可能打破保增長與抗通脹之間的微妙平衡。

紐約時報報導說,中國決策者在玩一種微妙的平衡遊戲,他們既要投放足夠多的人民幣來購買美元以抑制人民幣升值,但又不能投放過多以至於助長通貨膨脹。與此同時中國家庭實際上減少了在銀行的存款,這顯示許多家庭可能認為用銀行存款賺取低於通脹率的利息收入是個壞主意,把錢投在已經價格高漲的房地產、黃金和其他實物資產上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上海證券宏觀分析師胡月曉指出,通貨膨脹在中國已不僅是經濟現象,而且還影響到了社會的情緒。房價久控不下,通貨膨脹也起來,社會的不滿情緒進一步被激化。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