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植榮:中國人為何壓力大 沒幸福感

【新唐人2010年12月24日訊】中國人壓力大,歐美國家的人生活很從容,其主要原因是,中國這些年來福利制度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百姓為生老病死等基本人權尊嚴開支所占收入比例增大。國外的福利制度比較健全,窮人可以享受很多福利。

法國共有400多種福利,政府每年從稅收中拿出大量的資金用於各種福利補貼,孩子從母親受孕後的第五個月起,一直到他長大成人直至死亡,可享受這400多種福利中的各種項目。法國的福利全民享有,無論公務員還是工人、農民,前提是你的收入低,收入達到了一定的水準就不能享受這些福利。

如一位在美國加州的華人在這次經濟危機中失業,可他一點也不感到恐慌,因為他可以領一年的失業金,然後再申請政府的救濟金,救濟金每月1600美元,折合人民幣10000元左右,房貸供不起,不要緊,也由政府無償補助,小日子照樣過得很滋潤。

我再舉個我身邊的例子。我有個在美國定居的朋友,在美國屬於中上收入階層,去年,父親在國內檢查出癌症來,她瞭解了一下國內的醫療情況,其中一種抑制癌細胞擴散的藥是12000元/支,這屬於自費藥,她父親在國內治療癌症她這個美國中產也承受不起。於是,她就把父親接到美國治療,手術費就花了50多萬美元,然後是每兩個星期一次化療,還有每個月的口服藥10000多美元,每六個星期一次的全身磁共振掃描,這樣下來,一年的醫藥費估計高達100萬美元。我想看看醫療帳單,她說沒有保留這些帳單,因為不需要她支付一分錢,所有費用美國政府買單,連住院的伙食費都由政府出。美國的醫療制度是,對任何有生命危險的疾病,不管有錢沒錢,先看病,後買單。你有錢,那你就自己掏腰包或由保險公司支付;你是窮人,買不起保險,就由政府買單。生命權屬於最基本的人權,命都保不住,還談什麼其他的人權?

所以,由於國外的醫療、教育、養老等社會保障制度與經濟同步發展,這就解除了許多工薪族的後顧之憂,不管是白領還是藍領,生活就不會感覺有多大的壓力。

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反應在居民身上就是“同步增長”,或者說是“包容性增長”。中國政府每年忽悠GDP增長9%、10%,可百姓卻沒感到自己的生活有這麼大的改善,百姓不僅要問:增長的GDP都跑哪裡去了?

中國2009年的人均GDP世界排名第99位,可最低工資卻排在第158位,最低工資標準顯然與經濟發展不相稱,人民為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可他們卻沒有因此受益。世界最低工資平均是人均GDP的58%,中國最低工資只是人均GDP的25%,不及世界平均水準的一半。

聯合國把日生活支出 1.25美元劃為赤貧線,2 美元劃為貧困線。中國每個勞動者贍養的人口數為1.72個,普通勞動者家庭的人均最大生活支出為4698元,也就是平均每天12.87元,按2007年底的匯率合1.73美元,也就是說,中國90%的人生活在聯合國規定的貧困線以下。我們的食品類生活消費也占收入的很大比重。歐美人掙100元只拿出5元購買食品,我們掙100元要拿出40元購買食品。如果還在溫飽線上掙紮,那能有幸福感嗎?

發展經濟的目的就是提高國民的生活水準和生活品質,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不是GDP,而是公民的錢袋子,要看GDP是跑到權貴那裡去了、被貪官帶到了國外,還是跑到公民的腰包裡去了、用在國內消費。中國平均每個外逃貪官卷走一個億!世界許多國家都為公民分紅,因為國有資產盈利是全體人民的,要把盈利分給全體人民,中國百姓什麼時候得到過國家的分紅?

我最後要強調的是,幸福感來自於公平。古人雲:“不患寡,而患不均。”一個社會再富裕,如果收入分配不公,少數人幸福了,多數人則失去了做人的尊嚴,財富分配失衡了的社會就會動盪不安。社會是個共生體,如果一個社會不能幫助眾多窮人,那它也不能保全少數富人。

在歐美國家,人們對開豪車招搖過市是嗤之以鼻的,人們追求的是平等,不但是政治權利上的平等,也是經濟權利上的平等。正因為如此,歐美國家規定公務員工資不得超過私營企業職工的工資。

一些官員為給自己加薪找藉口,謊稱外國公務員工資如何之高,並提出“高薪養廉”的混帳邏輯,使很多中國人誤認為國外白領屬於高收入階層。其實不然,國外的白領收入和藍領沒什麼顯著差別,甚至低於一些勞動強度大的藍領,如瑞典公務員工資不如建築工人的工資高,新加坡公務員工資不如築路工的工資高。

央視採訪美國教育部長威廉•貝內特時,發現這位部長的鄰居竟是水管工和超市營業員,他們住一樣的別墅,上下班互相親熱地打招呼。我想,美國水管工和超市營業員過的就是體面生活。

摘自——《搜狐論壇》–《制度優劣決定生活品質》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