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NGO空間仍然狹小

【新唐人2010年10月7日訊】(自由亞洲電台記者石山報導)非政府組織在當今世界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不過在中國,非政府組織仍然發展艱難,生存空間極為狹小。

中國大陸作家冉雲飛10月5號在海外博訊網發表文章,評論中共建政60年以來中國的非政府組織發展狀況。他表示,中共建立政權之後,中國民間社會被徹底摧毀,所有的社會團體都被官方控制。這種控制是如此徹底,到1960年代初,由於中國傳統的民間賑災機制,包括鄉村富戶平倉放糧、賒粥濟貧等徹底消失,導致千萬人餓死。最近十多年來,中國民間的非政府組織雖然開始萌芽,但仍然面對官方的極大壓力,生存空間十分狹小。

冉雲飛的文章也介紹了1949年前,民國政府時代非政府組織的歷史。在美國的政治學者陳奎德博士表示,民國時代是中國現代意義上非政府組織最發達的時期,而且有很多著名知識分子參加:

「當時的各種各樣的寺院都在發展,不光是陶行知還有晏陽初都是做了很多自己的寺院,而且都是完全獨立自主的民間組織和政府沒有什麼關係的。還有各種各樣的 NGO(非政府組織)就不用說了,但是在中國1949年以後特別是1956年工商業改造以後,中國的NGO幾乎是完全沒有了,國家和社會融為一體了。」

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大學管理學教授謝田分析說,人類社會非政府組織的歷史遠比政府組織悠久,在中國同樣如此:

「在中國從遠古以來民間的宗旨、宗族、宗祠到文人的學社、到商人的社團、商會,實際上從來都是存在的。一直到清朝民國的時候,民國的時候或者國民黨統治期間,像當時中國的那些學術商業或其他那些非盈利機構都非常非常盛行。」

過去十多年來,中國的非政府組織發展速度較快。一些官方資料顯示,中國目前約有兩千多個非政府組織,它們在社會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不過謝教授批評說,中國有些掌握大量資源的所謂非政府組織,其實是官方機構的延伸:

「這些實際上是個准政府機構,不是真正的非政府組織;第二這已經變成了中共特權、高級幹部和特權裙帶關係人的一個第二職業,因為它從資金來源到政治上的支持都是從政府那兒來的,這作用是起不到的。」

謝教授認為,行政管理的本質並不是取代,而是鼓勵和支持個體的發展。中國以官方和半官方組織取代民間組織的功能,只能導致社會運作的全面混亂。

最近兩年,中國傳出不少非政府組織組織遭到政府查處和打壓的消息,包括關注愛滋病患者權益的北京愛知行研究所和關注民間社會發展的公盟。陳奎德博士介紹說,雖然在中國非政府組織受到的壓力日漸增大,但民間社會組織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

「總的來說現在還是儘管壓得很凶,NGO還是發展得特別厲害。這個發展它是完全無法控制的。」

冉雲飛的文章強調,民國時期許多知識分子,包括從海外歸國的著名知識分子,都參與了推動社會現代化的非政府組織,對中國社會現代化做出很大貢獻。他批評現在的許多海歸學者,一心只想和官方合作謀取經濟利益,對中國民間社會組織的發展毫不關心,甚至有人吹捧支持由官方全面控制社會的做法。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