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步】從四大名著看傳統文化的底蘊

【新唐人2010年7月16日訊】四大名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說來慚愧,對四大名著,完整看完的只有《紅樓夢》,其他的三部都是通過影視類作品了解的,現將我從其中理解的點滴分享如下,不當之處請諸君見諒!

《紅樓夢》原名《石頭記》,講述了一塊石頭經歷了一番人世間的紅塵繁華之後重新回去的故事。作者在結尾處寫道:「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後世的《紅學》研究者們出了不少研究成果,卻又莫衷一是。那麼《紅樓夢》到底要告訴人們甚麼呢?如果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人生如夢。

寶玉原來是一塊通靈寶玉,是女媧補天剩下的一塊石頭,傳說中講女媧用泥土造人,從這個意義上講,寶玉這塊石頭和最初誕生的人類初祖是那麼相似。唯其純真,所以通靈。一念中想到人世繁華中經歷一番,便演繹出了一段人間情話。主要的「演員」命運都是註定的,那就是「金陵十二釵」。

從警幻仙境的對聯上也可以透出一絲作者的人生觀:「無為有時有還無,假作真時真亦假。」幾番糾纏,寶玉蒙塵,通靈不再,甚至變的瘋瘋癲癲,直到空空道士和癩頭和尚的點化,通靈寶玉才恢復了靈性。這不恰恰表現人世繁華皆如夢的主題嗎?《紅樓夢》的最大意義就在於告訴了人們: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的問題!

《西遊記》是一部神話小說,用引人入勝的故事講述了如何從凡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證得正果的過程。人都是有一個來源的,唐僧原是如來二弟子金蟬子,因怠慢佛法被貶下界。如果說《紅樓夢》是告訴人要到哪裏去的話,那麼《西遊記》就是具體告訴人怎麼回去的一條路。

《三國演義》是一齣歷史大劇,以征戰天下為背景表現著人的品質,雖有謀略其中,但是通篇講述就是一個字:「義」——人最重要的品質之一。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人物的性格變得豐滿,躍然紙上,讓「義」不再是僅僅一個字,而是有著很深的內涵和具體的外延。如果說《紅樓夢》講述了人生是甚麼,那麼《三國演義》就是告訴我們:歷史是一場戲,在戲中,在夢中,在人世間,「義」字為重,就是人要怎麼活的問題。

《水滸傳》則講述了朝代更替中興衰與變亂,洪太尉誤走妖邪,道出了梁山一百單八將的來歷,其中的恩恩怨怨透著個人意志的不由自主,興衰由誰定?如果說《三國演義》講述的是「仁義」中的英雄氣概,那麼《水滸傳》則講述著註定變亂中的人世苦痛與掙扎,講述著人要面對的無奈和選擇。或許苦痛中,無明中,人會不由自主的問:人生的意義究竟是甚麼?

四大名著作為藝術作品而言,能夠打動人心的不僅僅是華麗的文辭和精彩的故事,隱藏在故事背後的真實才是真正能觸及到人心最深處的,也是人內心感到親切的原因。四大名著講述著五千年文明傳統中的文人的歷史觀和人生觀,那就是敬天知命,返本歸真!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最精髓之所在!

選自明慧網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