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步】名家吟中秋月

【新唐人2009年10月4日訊】

中秋月

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賞析】
  白日的喧囂掩去了生命的真實,人們在虛浮的幻象中行走。而當黑夜來臨,暮色漸漸收盡,涼意暗生,月亮無聲無息地轉過了中天,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時間的流逝。時間靜靜地又是一刻不停地遊走,把所有的存在變成了虛無。

  當一個人站在這黑夜之中,面對著亙古如斯的宇宙,生命是何等的脆弱渺小,只不過是瞬間的存在;今宵的月色固然美麗,卻只是一瞬間的擁有,此後如何,無人知曉。在短暫的圓滿之後,是數不盡的未知的日子,還得繼續承受著生之痛苦,偶然的希望伴隨著無數的失望。

  蘇軾此詩通過對一個美麗的月夜的細微體察,表現了人類永恆的母題——時光易逝生命無常及隨之而來的巨大孤獨感。

中秋寄遠

辛棄疾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
誰做冰壺浮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問嫦娥、孤冷有愁無,應華髮。

【賞析】
辛棄疾(1140——1207),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曆城人。南歸後力主抗金,而有志難酬,憂憤而卒。工詞,是為兩宋作詞最多、成就最高的大詞人,有《稼軒詞》。

這首詞題為“中秋寄遠”,其主旨無疑是表達佳節思親之情。上片先以“快”字點急切之情,又以“怕”字出擔心之意,再以“憐”字表愛月之心,上片一問妙語雙關,明裏關懷嫦娥之孤冷,暗中感傷自己之幽獨。下片先寫賞月之宴之酒之歌,後述賞月之人之歎之想,冀月圓說團圓,情溢字裏行間。全詞即景生情,借景抒情,有情景交融之妙。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