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遺忘的見證錄 揭櫫真相的命運書

【新唐人2009年5月13日訊】 20年前(1989)的5月13日,北京學生進入天安門廣場發起絕食,要求民主、要求對話的和平請願運動進入新階段,全世界為之心懸、為之心繫;學運卻終因當局拒絕民主、拒絕對話並出動軍隊血腥鎮壓而釀成“六四”悲劇。

20年後,當年學運靈魂人物之一、絕食團和廣場指揮部副總指揮封從德寫出新著《六四日記——廣場上的共和國》,5月13日於香港由晨鐘書局出版、田園書屋發行,藉以紀念“六四”20週年。全書600頁,配有近70幅珍貴的歷史照片,有不少是首次披露與讀者見面。

余英時(著名歷史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嚴家祺(“六四”流亡知識分子、《文化大革命十年史》作者)、陳小雅(北京學者、《八九民運史》作者)等為此書慨然作序,傾情推薦。

這部歷經十八年最終整理而成的日記體著作,是1989年以來唯一一部完整、準確記錄八九學運從4月15日到6月4日、從北大到天安門廣場,學運核心人物、重大事件、關鍵内幕及學運組織高層決策與爭議全過程的現場親歷、見証、回憶與考釋。它在1990-1991年初稿基礎上刪訂而成,記述了作者當時的完整經歷:從最初參與組建北大籌委會始,到當選北高聯主席及任廣場副總指揮,直到六四淩晨主持廣場撤離表決的等一幕幕自激情開場到悲壯落幕的感人歷史。

讀者可從中暸解到:北大籌委會在運動中的關鍵作用;柴玲曾如何接觸鄧小平尋求妥協;北大校長如何支援學運組織的校園民主計畫;“明星”如何與組織脫節;學運組織如何未能阻止“明星”發起的個人絕食;絕食後廣場上的決策內情;學生為何從廣場撤不下來;“黑手”們的真實表現;六四淩晨天安門廣場清場及學生最後撤離的實況等等。作者還回憶了1987年元旦第一次捲入學潮在天安門廣場被捕的經歷。由於作者封從德始終處於北京學運發端乃至天安門廣場學運高峰期的第一綫和第一時間,他的經歷和觀察與當時的許多媒體報道相比,有其特殊的親歷性及客觀性,但也同時更富於爭議性,給20年之後的整個社會再來重新認識“六四”、了解“六四”、反思“六四”、紀念“六四”,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考路向,很具啓發和省思意義。

著名歷史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余英時在該書序言中認爲“(封從德)這部《日記》確是關於六四學運的最可信、同時也最詳盡的一部記載。”

著名政治學學者嚴家祺在他的序中強調: “(《六四日記》)這本書用大量的事實推翻了今天北京仍然堅持的‘動亂、暴亂’的不實之辭。我相信,‘六四大屠殺’的真相一定會在全中國人民面前得到揭露,中國大地上一定能够重新恢復正義。”

當代學者、《八九民運史》作者陳小雅則稱:“(這部《六四日記》)用一種散文的優美,承載了作者誠實的記憶、良心的反省且充滿人性發見。通過這部作品,讀者可以在前所未有的領域內——無論高尚與卑微,奮發與無奈,希冀與苟且,權變與堅持,愚昧與賢明——窺見當日學運與天安門廣場的真實狀况。也正是在這樣的歷史的復原中,作者使自己的作品,進入了永恒的行列…..”

封從德,1966年生,四川人,1982-1989年在北京大學就讀,八九學運中當選北大學生自治會籌委會常委、北高聯主席,及任絕食團和廣場指揮部副總指揮。“六四”後曾與當時的妻子、同為天安門學運領袖的柴玲在國內逃亡十個月,感悟傳統文化價值;出國後他轉入法國高等研究院宗教歷史系深造,先後於 1996年、2003年獲宗教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2005-2008年在紐約“中國人權”工作;2001年起創辦並主持“六四檔案”網站。現任中國真相基金會主席、民主教育基金會和“人道中國”理事。目前客居美國舊金山。

(供稿:晨鐘書局)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