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面臨後繼乏人

【新唐人2009年2月19日訊】 (美國之音記者:張楠北京報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正在北京舉行,人們一方面對各類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絕技讚不絕口,一方面又為有些傳統後繼乏人感到擔憂。

*北京舉行傳統技藝大展*

這次展覽號稱是1949年以來規模最大、種類最全、內容最豐富的一次傳統技藝大展。1千多位各路高手齊聚北京,向世人展現中國民間傳統技藝的絕活。

展會上,一名工匠正在捶打墨泥。徽墨具有1千200多年曆史,造型考究、裝飾精雅、色澤黑潤、歷久不退。徽墨製作的傳承人周美洪說,墨的好壞,主要是看原料和做工。可是現在,願意學和能學好這份手藝的人太少了。

他說:“我們這個行業完全是手工製作,又重、又苦、又累。現在年青人呢,就是不願意學習。手工上,比讀5年大學難!有的人半途而廢,有的人沒有這種靈感,也學不了。培養5個,如果3年4年以後,有2個人成才的,我們就很高興了。”

浙江湖筆製作也遇到類似問題。這項技藝的傳承人邱昌明的徒弟余新琴說,湖筆從水盆、接頭、擇筆到裝套,共有120多道工序,幾乎全靠手工,一只筆最快也得一個月時間才能製成,現在沒有幾個年輕人願意學。

他說:“年青人現在都不多了,都不願意學了。因為手工藝嘛,就要人坐著的,不可以動的。不做你就沒法要到錢!所以現在年青的人都不想學了。像我女兒21歲了,還在讀書呀。20歲就可以學了。她才不高興呢!她要學文化,不想做手工藝。”

*保護和繼承傳統技藝令人擔憂*

一些專家認為,如何保護和繼承傳統技藝是個嚴重問題。據他們分析,造成傳統技藝流傳困難,甚至失傳的原因很多,比如不少技藝是靠家族和師徒等單一渠道傳承的。還有就是,現代娛樂方式日益增多,導致一些傳統藝術乏人問津。

不過在大展中,記者也見到幾個熱衷於傳統技藝的大學畢業生。來自江蘇宜興的丁宇畢業後,改學紫砂陶製作技藝。

“(記者:大學畢業學甚麼呢?)國貿,國際貿易。(記者:怎麼就來做這個了?)發揚光大嘛。從小就在這個堆裡面長大的,個人喜歡。再傳統的工藝也需要一些現代的地方,各個技術以後的加入,包括宣傳、包括平台搭建。”

丁宇認為,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是需要國家扶持,二是要有市場,三是要有喜歡傳統文化的人。她說,一把大師製造的紫砂壺可以賣好幾十萬元。

北京民俗學者馮建華評論說,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說,我學了這個之後,我能從中得到甚麼利益?我能掙錢不能?能掙到多少錢?所以說現在的人對這個就是比較淡漠了,也就造成了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和一些個還沒有申報成功的但是也是古老的文化和藝術形式的尷尬的局面。”

據報導,滿族剪紙國家級傳承人汪秀霞曾力勸兒子、女兒學剪紙。但是兒女們回答說,你那手藝也不掙錢,我們學它幹啥?汪秀霞答道:慢慢學嘛,學到一定程度就能掙錢了。女兒當場回了一句:“你等著吧,你甚麼時候掙錢,我甚麼時候跟你學。”汪秀霞頓時啞口無言。

光明日報說,資金短缺、後繼無人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一個難解的死結,其結果常常只有一個:人亡藝絕。

一些參展藝人表示,他們雖然得到了扶持資金,但是覺得政府的扶持力度還不夠大。江蘇南京秦淮燈綵傳承人曹真榮認為,有了市場就不愁資金,也不愁傳承問題。

他說:“我家女兒,甚至我家的孫女兒、孫子都在跟著搞這個東西。所以說不愁沒有傳人。因為有了市場,我們就有積極性,我們就能搞出更好的東西出來。”

不過,也有例外。一名學法律的大學畢業生放棄專業,正在跟北京著名制琴家王鵬學習古琴製作。他說,他改弦更張不是因為能賺很多錢。

他說:“可能彈了琴之後發現找到知音,願意在這上投入精力吧。反正都這一輩子, 幹嘛不幹點自己願意幹的?在還不發愁生活的情況下,我還是想好好地學習(制琴)。”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