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國際景氣陰霾中的兩道暖流

從去年的次級房貸、信用危機、油價與原物料飆漲,以至最近華爾街金融公司陸續崩盤等,一連串的負面消息,不斷窒息著全球景氣發展,更讓世界陷入一片愁雲慘霧中。

然而,亂世中也有好消息,短期失望不代表全面失去希望。全球各地的商學院企業碩士課程(MBA)以及電影事業,仍在陰霾中為世界傳遞著些許溫暖。

根據研究生管理入學委員會(GMAC)統計顯示,今年全球各地的商學院,高達77%回報指出,MBA的入學申請人數較去年有所成長。包括著名的美國紐約大學史騰(Stern)商學院、倫敦商學院(LBS)等名校,入學申請人數更大幅成長兩位數百分比。

MBA的欣欣向榮,或許再度驗證過去一項不成文的經驗理論:經濟冷颼颼,商學院門庭若市;經濟熱呼呼,商學院門可羅雀。

特別是今年度全球經濟風雨不斷,不少企業因此縮編、裁撤甚或倒閉,也從而使得更多業界經理人或企業主管選擇短暫沈潛、遁入學院藏經閣中閉關練功,期待下回重出江湖、大展身手的新契機。加上來自中國、印度、東歐等新興經濟體的入學申請人數快速成長,更讓MBA各學院笑得合不攏嘴。

另一個笑得開懷的,是電影業。

在電影業同樣有項不成文的經驗法則:經濟越冷,電影票房越熱,反之亦然。以1982年為例,當年的美國經濟蕭條,但全年電影票房卻較前一年大幅成長了 16%,當年最賣座電影《外星人E.T.》更成了家喻戶曉的經典之作;2002年的景氣低迷,同樣造就了《蜘蛛人》的全球大賣,稍後更接連開拍第二、第三集,而同年的美國電影收入也比前年成長9%。有趣的是,2005年,美國景氣表現不錯的一年,電影業反而衰退了6%。

今年,經濟信心極度疲弱的此刻,已經造就《蝙蝠俠:黑暗騎士》的全球賣座電影以及突破億元票房的《海角七號》台灣電影。更再度印證這項經驗法則的可信度。

為何如此?在早期傳播理論上有著「宣洩」(catharsis)與「替代性參與」(substitutive participation)兩項理論,可說明這類現象:當人們對於環境或生活中感到不滿卻又無法改變,於是透過電影等替代性途徑來抒發情緒,或者將自己「投射」到電影主角身上,擁有無比威力來突破困境、打倒邪惡,找回自己心中的正義。

另一方面來說,整體政經環境的不安,也更讓人們期待代表正義公理的「英雄」出現(如蜘蛛人、蝙蝠俠),領導大家走出困境;同時在生活中飽嘗失望的人們,也期待看到更多的「生命力」與「希望」(如海角七號),讓他們在笑聲與感動中掃除陰鬱、抹去淚水、明天再重新出發。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