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士方:中共外交格局的第三种形态

5月15日,中共新华社发布了题为《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消息,令很多人跌眼镜的是,出任外事委副主任的是李克强,而非“大热门”王岐山,老王仅以外事委委员的身份与会。

这样的结果,笔者来讲,可谓既意外也不意外。

说意外。这是因为过去中共国务院总理做过外事小组组长(李鹏),但从未担任过副组长,李克强出任副主任,是打破旧例之举。

说不意外。乃是源于各国高层外交中,除了专业外交官外,非专业人物中最重要的有两个——国家元首和行政首脑。但中共在文革后,行政首脑(总理)一直被当钱管家来用,尽管总理无论外访频次还是对外影响力都在国家副主席等门面人物之上,却长期被“排挤”在外事核心圈之外。所以,这次李克强出任外事委副主任,与其说是破例,还不如说是职能复位,从不正常状态回归到名实匹配的相对正常状态。

中共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在1981年复立以来,大致可分为两种基本形态。早期的形态是以专业外交人员任副组长,如李先念的副组长是姬鹏飞(国务委员)、李鹏的副组长是吴学谦(副总理)、江泽民的副组长是钱其琛(副总理)。

从胡锦涛开始,转为以非专业外交人员出身的国家副主席为副手,胡锦涛的副组长是曾庆红、习近平,习近平第一届任期的副组长为李源潮。这是第二种形态。

到了习近平的第二届任期,形态再变。外事小组升格为外事委,外事办主任杨洁篪也水涨船高地提升为政治局委员。应该说,李克强出任外事委副主任并非临时起意,而是中共外交格局第三种形态的“预算中”一步棋。而王岐山的担纲外交反而成了“预算外”的安排。

从实际外交活动来看,笔者此前预计的中共外交高层“习王篪毅”四人组,此时依然起效。

但从长远观察,王岐山的“外交加经贸救火”具有相当的临时性,无论从年龄还是从其特殊党内身份来看,他都不可能长此“临时”下去,火灭了人自然就会退场。

既然李克强是“正选”副主任,王岐山虽然贵为“第八常委”,但毕竟只是一名普通党员,也就不便并列。所以,王岐山退一步出任外事委委员,就是一种半幕后的格局。

新华社对外事委第一次会议的报导中,导读末句为“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王岐山参加”,到了第一段则说,中央外事委副主任李克强,国家副主席、中央外事委委员王岐山出席会议。王沪宁、韩正参加会议。

这是一个颇有玄机的对王岐山排位“先抑后扬”的表述。导读的潜台词是,老王只是“第八常委”,排名在王沪宁、韩正之后;第一段则话锋一转,没错,老王虽然只是外事委委员,但在外事层面的话语权却在王、韩两名政治局常委(非外事委委员)之上。

在当前中美贸易战乌云压顶之际,“救火队长”王岐山一直按兵不动,虽然频频接见外宾,但至今没有迈出国门一步,引发很多揣测。倒是刘鹤、杨洁篪、王毅表现相当活跃,飞来飞去。以老王的个性,这不但不表示他没有插手,反而说明他可能插手很深,只是痕迹不露。真正在幕后出策之人,会谋时而动,可能现在还未到老王发力“出猎”的时候。

──转自《大纪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李明心)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