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而為痛悔遲46:1945——水火犯南斗 完勝西南收(上)

第四十六章 1945:水火犯南斗 完勝西南收(上)

世上沒有無源之水,也沒有無本之木。人們常說今天的一切都是歷史種下的因果,今天的一切也將註定生命的未來——這個過於抽象的概念,只有放在歷史的真實演義中才能形象地展露開來。當然,穿越歷史時空的天機,過去只有那些獨具慧眼的修道人才能看到。

萬里旌旗耀眼開,王師出境島夷摧。
揚鞭遙指花如許,諸葛前身今又來。

這是中國遠征軍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在緬甸寫下的一首七絕詩,他在日記中註解道:「諸葛亮南征勝利,返還蜀漢時,緬甸人依依不捨,諸葛亮安慰他們說自己還會回來。緬甸人求問何時,諸葛亮指著一種不開花的草說,『這種草開花的時候,我將重來。』諸葛武侯去後,這種草一直沒有開花,直到去年,此草忽然盛開,漫山綻放。緬甸人盛傳:諸葛武侯的王者之師,要回來了。」[1]

(接前文 逆天而為痛悔遲45:1937——水雙守斗火守心,蔣公順天解劫困(下) (點擊這裡)

1. 水火犯南斗 完勝西南收

前面三章在宏觀上講述了抗日戰爭的天象變化,舊運程中註定日本完勝、一統華夷的重重天象,因為日軍1937年12月13日開始的南京大屠殺,造下驚天的、逆天的大罪,而紛紛改變。天象與人間的對應,變成了民國慘勝。

我們知道,抗日戰爭的中國戰場上,由於中日國力懸殊、武器裝備懸殊,還有一些將帥配合不默契等因素,導致初期國軍儘管奮勇抵抗,但是節節敗退,傷亡慘重。中後期的勝利,也是以巨大傷亡比例為代價換來的。唯獨緬甸戰區例外,初期就有戴安瀾的東瓜保衛戰、同古戰役,以及孫立人的仁安羌大捷等以少勝多的傑作;在後期,中國遠征軍的駐印軍部隊,也是以寡敵眾、客場完勝,我軍的傷亡也比日軍少得多。

看1945年1月27日淩晨的天象:水星、火星相犯於南斗,貌似對應人間當日的芒友會師。


圖46-3:1945年1月27日,中國遠征軍與駐印軍在緬甸的芒友勝利會師,完勝滇緬日軍。


圖46-2:1945年1月27日淩晨天象:水星、火星相犯於南斗,對應華夏西南,遠征軍完勝日軍。

斗宿看分野,天象畫吳越

斗宿對應人間的範圍,前面多次講過,是吳越之地。現代人提起「吳越地區」,多指江南江浙地區,也就是古代吳國、越國所在地,那是狹義的「吳越」。學術界認為廣義的吳越地區,是指秦始皇當年平定百越後,秦軍打下的疆域,包括當今的江南、廣東、廣西、海南,以及越南等部分地區。至少越南在歷史上是中華的藩屬國,歷史上越南的創建者、南越國王趙佗,是秦朝的將領。


圖46-4:南越國王趙佗在故鄉的塑像(河北省石家莊市趙佗公園內)


前面我們講過,中國的天象文化,涵蓋的範圍是「中華天下」,這個天下,蒼天之下,是大中華的範圍,這與人間的國家範疇、地緣政治不同。蒙古、朝鮮半島、日本等等這些當今的異域外國,都在中華「天」的涵蓋之下,都是中華所說的「天下」範圍,都對應著天象上二十八宿不同星區的分野,這是在北方;在南方,越南、老撾、泰國,包括緬甸,也都在這個天下的範圍之內。

《漢書‧天文志》記載:漢武帝元鼎年間(西元前116~111年),火星守斗宿(筆者註:具體為西元前114年,見圖46-5),當時占卜的結果是:「南斗,是越之分野。熒惑所守之地,有賊亂兵變;如果留守時間長,該諸侯國會被滅絕。」結果應驗在次年,在南越國都城(今天的廣州),國王趙興和太后被丞相呂嘉所殺,漢武帝派兵,於西元前111年滅掉南越國,劃分為九郡,由漢朝直接管轄。[2]


圖46-5:前114年熒惑守斗宿,預示南越叛亂,而後國遭天滅。

《乙巳占》中明確說: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今越南一帶),都屬於越地的分野。[3] 可見斗宿對應的吳越分野範圍很廣,至少包括越南、老撾、泰國部分地區。其實吳越分野,不僅包括這些國家地區的全部,還包括緬甸,都在中華天象學概念中的「同一片蒼天之下」。

緬甸在古代也是中華大地的一部分,至少在諸葛亮南征、七擒孟獲平定叛亂之後,古代的緬甸地區重新歸於蜀國的管轄。

水火犯疆,日軍敗亡?

圖46-2中水火相犯的天象,在《乙巳占》中沒有明述所指,只是講:「五星與辰星(水星)合,為將死。」從前面各章講述的天象學原理,能判斷水火相犯也對應人間的一場大戰。天象學中一般有「金星在哪方,哪方敗;火星在哪裡,哪方勝」,所以從火星在南,可判斷為南軍(中國遠征軍、駐印軍)勝,北軍(日軍)敗。

這個天象出現的當日,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在緬甸的芒友勝利會師。如圖46-3,乍一看,是天人合一的準確對應;細一想,這裡卻隱含著天人錯位,因為如果是精確的天人合一,應該是1月27日這一天反攻大戰打響,天象預示的勝利是以後的事,而不是這一天滇緬戰爭主體戰役結束,勝局已定。

速敗根源,日軍逆天

在《第十二章 五星連珠,錯爭千古看禍福》裡說過:「歷史上的天象與人間的對應,一般都是先天後人,因為總是做好事的多,所以延壽的多,使災異推遲的多。如果人間的劫數應驗在天象之前,昭示君主一定是逆天的,提前遭了天譴。」

圖46-2天象的提前應驗,顯然是日軍逆天的大罪惡所為。前面講的南京大屠殺,是最集中的體現。在那之後,日軍在中國各地的姦淫燒殺並沒有停止,小型的屠殺還是時有出現。這些逆天大罪,無疑加重了日軍敗亡的因素,所以,滇緬戰場日軍完敗的提前,也就毫不奇怪了。

但是,讀到這裡,細心的讀者可能會萌生3大疑問:

(1)圖46-2天象展示的日軍敗於斗宿的分野,對應人間滇緬戰場,前文不是說天象舊運程中日本完勝中華麼?怎麼這裡自相矛盾了?

(2)圖46-1中出了抗日滇緬大戰與諸葛亮南征的歷史淵源,七擒孟獲的故事見於民間傳說和小說,因為正史中沒有,而今在學術界被廣泛質疑,怎麼會是真的?

(3)圖46-1的人物中出現了兀突骨這樣的《三國演義》小說中出現、正史中沒有記載的人物、名字,怎麼跑到了現實中來?

這些問題,還會衍生出一大堆問題,足夠寫一部大書,我們會有專題講述。但是,如果這裡不點出幾個核心的問題,前面三章展現的乾綱,讀者基本都會理解偏,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些問題。

2. 正史有偽飾,難免失真實

為尊者誨,對尊貴的人物的歷史要有所美化,這個修史的原則性陋習,從孔子寫《春秋》時就開始了,歷代都在延續。所以,歷代的正史,特別是官方史書,都會滲入偽飾的成分。不過,人算不如天算,造假不可能完善,造假者自己一定會留下破綻,這也就成了留給後世的難題,需要後人用慧眼明辨。

就公認的正史《三國志》來說,失真的問題也不小。

寫作傾向,丟失真相

首先是寫作傾向性問題,《三國志》成書於晉朝,晉朝作為天下正統,它是篡逆的曹魏的政權,所以《三國志》必然要以曹魏為正統,否則晉朝政權就失去了合法性;但是,《三國志》又不能尊崇曹魏,司馬氏不允許,所以陳壽的寫作傾向只能是尊崇司馬氏。要在曹魏史中美化司馬懿,對司馬懿的對手——蜀漢的諸葛亮,就不可能盡顯風采。

其次是史料來源。《三國志》參照了魏國、吳國的史書,這兩國史書,都會美化本國人物,而不會美化蜀漢的核心人物諸葛亮,只要美化,就會掩蓋部分真相。而蜀國,劉備一朝就不設史官,所以蜀國的史料全憑官方文書和民間傳說而來。而諸葛亮本人,又謙遜不居功不表功,奏章中對「三顧茅廬」、「南征孟獲」都是一筆帶過,而《三國志》作者對重要的南征戰役,竟然不深入調查、不實際走訪舊部,也是憑空一筆抄過,有失史學者的基本素質。

也許有人說:不對吧?《三國志》對諸葛亮也是很褒揚的,還借司馬懿之口讚美,吳國史料對諸葛亮也是讚頌有加——其實,那也是諸葛亮形象被削損之後的讚美,諸葛亮真正的智慧,不但超越了那個時代,也超越了現代,所以才能留下驗證一千多年而不爽的大預言《馬前課》。

猜想失實,塑造偽史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有一個錯誤的、誤導千年的猜想,他認為諸葛亮在劉備、劉禪兩朝,都是受君臣共同尊崇的頂樑柱,被這個先入為主的觀念障目,對一些歷史真相視而不見,把歷史塑造了他臆想之下的故事。

歷史的真實在哪裡?不在於作者如何說,在於歷史人物怎麼做。赤壁之戰之後,諸葛亮輔佐劉備借得了荊州,打下周邊一些地盤,諸葛亮就被安排管後勤了;劉備打西川帶的是龐統,龐統中箭死後,劉備才不得不請諸葛亮來當軍師;打下蜀國,諸葛亮又靠邊了,此時蜀國降臣法正,被劉備立為首席謀臣[4][5];劉備打漢中,帶的是法正,諸葛亮仍然看家做後勤;劉備發傾國之兵打東吳,根本不聽諸葛亮的反對意見,當然又不帶諸葛亮,最後全軍覆沒。諸葛亮曾歎息道:「如果法正還活著,就能勸住主上不要東征;就是以後還要東征,帶著法正也一定不會如此傾覆啊![6] 」基於這些事實,早有學者指出:諸葛亮在劉備時期是受到壓制的,處於二線的。[7]

劉備臨終,不得已,託孤給諸葛亮和李嚴——劉備遺囑諸葛亮:「你看我兒子不成器,可以像曹丕那樣取而代之。[8]」《三國志》由此盛讚:這是劉備致公無私,君臣一體無二心,開萬世君臣的楷模[9]——陳壽這個結論更有問題。別看怎麼說,要看如何做。當時臨終遺囑最直接的結果,就是諸葛亮表態,誓死效忠。劉備這回放心了麼?他最終只是把行政權交給諸葛亮,最重要的內外軍權,都交給了蜀國降將李嚴。

至於劉禪,就更不要看他如何說了。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出師未捷身先死」,舉國哀痛,劉禪下旨禁止祭祀——這裡隱含著多大的仇恨呢?

由此可見,正史《三國志》中有關諸葛亮的部分,是作者陳壽在錯誤的傾向、猜想之下,在自己的視角、理解能力、思想境界之下,不做實際考察,沒有嚴謹考證,根據有限的官方文書和傳說塑造出來的。諸葛亮光輝的歷史被掩蓋了。所以被後世譽為正史的《三國志》,不能作為判斷歷史真相的絕對依據。

3. 民間傳說,正史之源

民間傳說,不等於民間的戲劇和小說。戲劇和小說是文人的的創作,比如《楊家將》、《楊門女將》等等,沒有史料價值。在本系列的上部,我們詳細講述了三重天象之下的澶淵之盟,那以後宋遼主體沒有發生戰爭,楊延昭鎮守邊關,並無戰事。

而民間的傳說,特別是質樸的傳說,口口相傳,世代承遞,那可是足具史料價值的,那是正史之源。比如世界各地古老民族關於上古大洪水的傳說,有500多個,和《聖經‧舊約》記載的大洪水,能夠在宏觀上彼此印證。再如明朝成書的《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火燒盤蛇谷的故事,那不是憑空編造出來的,是根據歷代傳說而來。盤蛇谷,就在今天雲南保山蒲縹,當地世代流傳著諸葛亮火燒藤甲兵的故事。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去雲南旅遊的時候,對此早有記載。

可見,《三國演義》的寫作,羅貫中採編了大量民間傳說,這些樸素的民間傳說,世代承傳,承載著真實的歷史,從這種意義上講,《三國演義》某些部分,比《三國志》更接近歷史真相。

4. 奠定千年 記憶猶然

個人的歷史輪回故事,從古至今一直都有,現代也有幾千例「轉世人」的考察採訪實錄,這些「轉世人」都有清晰的前世記憶,但是都是個案。群體的輪回編排,歷史上只出現過一個——《鬧陰司司馬貌斷案》,明朝的馮夢龍以小說的形式,寫進了《喻世明言》。這個故事講述了西漢初年到後漢三國時期:韓信-曹操、項羽-關羽、樊噲-張飛、楊修-蕭何、劉邦-漢獻帝、呂后-伏皇后等人的輪回因緣,那麼宏大的歷史畫卷,絕不是常人的文學創作能想像出來的,其實那源於一位修道人之口,在人間憑記憶世代相傳,難免發生了一些錯誤。雖然融入了戲劇性的因素,但是主體是對的。

諸葛前身今又來

再看本章開頭的圖46-1,展現的抗日戰爭的歷史淵源,對有道行的修行人來說,慧眼遙視,穿越時空,洞若觀火。其實,有道行的易學大師,也能通過卜卦的方式算出因果。大多數人都是沒有「轉世人」那樣清晰的前世記憶,但是,會有朦朧的宿世印象——這種前世的印象是這個生命特有的,別人無論如何想不出來。

就像前文戴安瀾那首七絕詩。他曾經是諸葛亮的養子諸葛喬,也只有他才能寫出「諸葛前身今又來」,那是別人感悟不到的。為什麼戴安瀾會在緬甸聽到世代流傳的諸葛亮的預言?親自見證了諸葛亮預言的兌現?並且記下來作為我們今天在此破解歷史真相的驗證?

剝去偽史,方見真容

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協助英軍打日軍,遠征軍名義上的總指揮是美國將軍史迪威,遠征軍司令是羅卓英,但實際軍權在第5軍軍長杜聿明手裡。戴安瀾的200師、孫立人的新38師打了幾個勝仗之後,英軍誘使遠征軍為他們掩護擋槍,自己潰逃印度,日軍迅速合圍,遠征軍不得不撤退。

史迪威命令遠征軍撤入印度,羅卓英同意,而蔣介石在國內命令遠征軍速向緬北密支那、中國的片馬(沿公路)轉進,勿再猶豫停頓。後續入緬就被日軍擊潰的遠征軍,直接返回國內;而深入緬甸的遠征軍,總體上有三種撤退方式:

(1)戴安瀾的200師,是唯一嚴格執行蔣介石的命令的。戴安瀾在突圍激戰中負傷,在回國的路上,無藥救治,感染身亡。

(2)杜聿明帶領第五軍,暗中兩度抗命,不是火速沿公路回國,而是在緬甸劫掠藥品和緊俏商品,準備大賺一筆!耽誤時日被日軍搶占了密支那,他不敢打過去,而是命令大軍改走野人山回國——實際他帶著自己的部隊和廖耀湘的22師走野人山去印度,事後反咬一口。

這段歷程被偽史充斥——不能看杜聿明的回憶錄,那是精心構築的辯護和謊言,也不能看文人臆想的小說,要看不同的當事人的回憶錄。篇幅所限,這裡只能簡述。

杜聿明命令所有的遠征軍回國,但他貪戀英軍和緬甸人留下的物資,蒐集了很多車,耽誤了5天,日軍約600人占領密支那,掐斷了遠征軍的歸路。杜聿明嚇壞了,他帶著數萬精銳裝備和部隊不敢打,私自違抗蔣介石的命令,改走野人山回國,走走就發現回不去,就帶著廖耀湘轉向印度,同時命令他的前鋒部隊第96師自己選擇回國路線!96師是走野人山回國的。

杜聿明下令炸毀了遠征軍攜帶的當時中國最精良的武器、戰車、機槍大炮,還有他們搶來的物資。他以為輕裝前進,很快就能走出野人山,結果走了112天!饑餓、瘧疾、山洪、毒草、毒蛇、螞蟻、螞蟥、老鼠、猛獸、野人……無一不在吞噬著年輕士兵的生命,前面的屍骸,成了後面的路標。野菜草根被吃光了,後面的人,甚至要在前面的糞便裡找尋沒有消化的草籽……數萬人葬身在這片魔鬼居住的地方。

杜聿明一行被美軍飛機發現,得到空投救援。他到達印度的當天就坐飛機回國,狀告孫立人違抗軍令,全面展現自己的忠誠。

(3)孫立人抗命,強行突圍去印度

孫立人提議應該遵照史迪威的命令撤往印度,杜聿明大怒,命令孫的新38師斷後,抵擋追擊的日軍,掩護他的第5軍撤回國內。這顯然是讓孫立人當炮灰。孫立人完成掩護任務,知道走入野人山必死,率軍衝出了日軍的圍困,在雨季到來前,帶著完整的建制和全部重型武器,全身而退,英明的決斷,被舉世稱讚。

拒走野人山,歷史有淵源

為什麼孫立人將軍一定要抗命,拒絕帶兵走進野人山?而且他反對走野人山的理由是當年諸葛亮七擒孟獲時,走入野人山的教訓?因為他曾經是1700多年前的諸葛亮,領軍跋涉當時的野人山,七擒孟獲,平定叛亂,在這裡改變野蠻,播種文明。當時當地,此情此景,會觸發他前世在那裡的記憶!但是,只是朦朧的記憶而已……(未完,待續)

注釋:

[1]《戴安瀾將軍日記》:戴安瀾「注云:緬人云:武侯南征北返,緬人留之,武侯慰之云,我還重來。緬人詢以重來之期,武侯指緬中不開花之草云,此草開花,余重來矣。自武侯回國後,迄今,所指之草並未開花,去歲忽然開花,而緬人亦知王師應到達矣。」

[2]《漢書‧天文志》:元鼎中,熒惑守南斗。占曰:「熒惑所守,為亂賊喪兵;守之久,其國絕祀。南斗,越分也。」其後越相呂嘉殺其王及太后,漢兵誅之,滅其國。

[3]《乙巳占》:「今之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南海,皆越之分也。」

[4]《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

[5]《三國志‧蜀書‧法正傳》:「以(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

[6]《三國志‧蜀書‧法正傳》:「亮歎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7]易中天,《品三國》,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8]《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9]《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王馨宇)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