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利:罔顧基本信用的中共外交

【新唐人2012年2月7日訊】 2012年2月4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李保東代表中國政府,與俄羅斯政府代表一起就敘利亞問題決議案投下否決票,從而使得國際和平解決敘利亞問題的難度陡然加大,引起了國家社會尤其是敘利亞民眾的失望、憤怒,乃至譴責。

有心人應該還記得,就在半個月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為民就敘利亞局勢回答記者提問時發表了三點看法,這三點看法的中心含義是「中方支持在阿盟框架內解決敘利亞問題」,「支持阿盟為推動敘利亞問題政治解決進程所作的建設性努力,希望阿盟觀察團繼續在敘履行職責,通過有關各方的共同努力,為實現敘利亞問題的妥善解決創造條件。」

而2月4日中國政府投下反對票的,恰恰就是由阿盟代表摩洛哥提出的決議草案。在磋商階段,為了爭取俄羅斯、中國的支持,草案已經刪除了要求敘利亞總統巴沙爾向副總統移交權力、政府與反對派展開認真對話、組建聯合政府等內容,但仍保留了「全力支持阿盟有關敘利亞問題的新倡議」的文字。應該說,這份草案的修改,已經對中、俄羅做了充分妥協,而全力支持阿盟新倡議這一點,原本就在中國政府「支持在阿盟框架內解決敘利亞問題」的表態範疇之內,可中國政府卻出爾反爾,以「片面向敘利亞政府施壓,預斷對話的結果,或強加任何解決方案都無助於敘利亞問題的解決,反而可能導致局勢進一步複雜化」等空洞理由投下了反對票。

中國政府的這種做法,等於是否定了阿盟此前為敘利亞問題所做的大量努力,置敘利亞民眾日增一日的死亡於不顧,給國際社會故意出難題。這一做法也讓我們看到,中國政府在處理國際問題時完全不講道義,不講信譽,缺少基本的負責任態度。

阿盟有二十多個成員國,其中多數國家與中國具有較為友好、甚至十分密切的關係,同時,中國對石油的需求也決定了中國一直致力於發展與阿盟「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開展互利合作,謀求共同發展,在國際事務中互相支持」的關係。阿盟國家大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在涉及「國家安全」問題上,與中國的文化、制度衝突不大,阿盟國家也很少在國際場合公開批評中國人權問題,而不像西方國家被中國視為潛在的威脅,因此,對中國政府來說,在自身影響力有限的情況下,將敘利亞問題的解決限定在阿盟框架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西方所起的作用。但中國政府沒有想到的是,由於敘利亞統治者頑固地抱持權力不放,並大肆屠戮民眾,阿盟調查團經過實地調查後,基於和平和基本人權的需要,要求敘利亞總統巴沙爾交權。這樣的態度和阿盟參與起草的決議草案應該很出乎中國統治者的意料,於是,遮羞布索性當場扯下,「阿盟框架內解決問題」就被一張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否決票替代了。

如果說俄羅斯的否決票還有經濟利益及軍事上的考慮,那麼,中國的否決票則完全是出於價值觀上的考慮,表明中國政府秉持的價值觀不再只是與西方衝突,與阿盟國家也開始形成衝突,甚至可以說基本上與整個人類世界形成了衝突,而衝突的焦點在於是否要尊重人權、民主和自由等普世價值。

中俄兩國政府的否定票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反應,聯合國秘書長對決議案未獲通過表示遺憾,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認為這一結果令人噁心,並當場質問中國駐聯合國代表。但這有什麼奇怪呢!跟隨在俄羅斯之後,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韙,為敘利亞獨裁屠夫打氣撐腰,中國政府的做法看似愚蠢,卻不違其處理國際問題的一貫「風格」:為專制獨裁國家鼓勁,給國際民主力量搗亂。這種做法,已在南聯盟、伊拉克、突尼斯、利比亞等國家的民主化過程中表現得十分明顯,無需多談。

這讓我想到,在去年9月的非政府組織高峰會上,一些中東和非洲國家的人權活動人士對我說,他們強烈支持中國的人權和民主,因為中國是一些小的獨裁國家的後台和撐腰者,在去年12月布拉格的論壇2000上,伊朗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艾巴迪也非常清楚地對我表達了相同的看法,2月4日的聯合國投票可以說是對這一判斷的又一次證明,因此,中國的民主化不僅是中國人的要求,也是人類和平和發展的需要。

最後要說的是:如同投票結束後很多網友所說的一樣,作為一個中國公民,我反對中國政府在聯合國所投的這一否決票,這不是能夠代表我的政府的所作所為,但作為一個中國人,我要向那些期待和平和民主的敘利亞人——那些被殺死和面對死亡威脅的敘利亞人——表達深深的歉意。

文章來源:《美國之音》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