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華裔設計師談紐約時裝區

【新唐人2010年7月10日訊】知名馬來西亞華裔時裝設計師鄧姚莉(Yeohlee Teng),被稱做服裝設計中的建筑師。她的作品曾在多家藝廊和博物館中展出,部分作品還被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永久收藏。她本人也是美國時尚設計協會CFDA組織的秘書長。近日鄧姚莉接受了本臺專訪,談及她對紐約“時裝區”前景的關心。一起來看看。

Q: 我們先來聊聊「時裝區」。我們有些觀眾可能對「時裝區」還不是那麼熟悉。你能給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嗎?它在哪?為甚麼叫「時裝區」?

A: 紐約的時裝區是從35街到42街,從百老匯路到9大道。這個區呢,紐約的時裝業並不是從這個地方開始,但是在這個地方成長起來的。在曼哈頓有很多製造服裝的地方,但中心是在這個區。一些非常有名的時裝設計師的工作室就在這個區,比如:拉爾夫勞倫、奧斯卡•德拉倫塔、卡羅琳娜•海萊娜等等……他們就在7大道550號樓。

Q: 那這個區有哪些人在這裡工作?我的理解是不同方面的人都有,是嗎?

A: 這裡是時裝業聚集的地方,所以設計師在這裡,供應商也在這,做服裝輔料的(花邊,釦子等)承包商、剪裁室、縫紉室。有的獨立的設計師有自己的人員設備可以製作成衣樣品,但這個區裡有許多地方可以為新的正在創業的設計師製作成衣樣品。

Q: 聽上去挺不錯的。那麼如果不採取行動這個區就會有變化嗎?

A: 三年前紐約市政府通過EDC(經濟發展公司)提出了一個想法,想讓所有的承包商都搬到一棟樓裡去。雖然只是個想法,但我聽了以後很擔心。

Q: 因為如果時裝區有甚麼變化,那麼在這裡工作的人很多是外麵人看不見聽不到的,她們可能就不知道(會有這種變化)。但她們對時裝界的貢獻是很大的。正是因為她們的能力才支持著紐約成為世界時裝之都。因為有這樣一個完整的生產系統就能讓一個新的設計師,一個剛從學校畢業的人在沒有很多資金的情況下有能力開創自己的事業。

比如說,她們可以在自己的公寓裡先製造6件樣品,把它們帶到Bergdorf Goodman 或者 Barney’s時尚百貨公司,拿到訂貨單,把這些樣品帶到時裝區,找到人做服裝制板的,然後把它們製成不同的尺寸,找一個裁剪房來裁剪這批衣料, 再找到承包商來縫出成衣。她們的麵料可能來自印度或意大利,但她們可以在時裝區製造任何成衣並交貨。整個過程可能只要三個星期。而沒有大量的資金,或大量的訂貨你是無法在海外生產的。對於剛創業的人來說有這樣一個完整的經濟系統是非常重要的。而有才能的新人是吸引人們來時裝之都的重要因素。

Q: 你提到有許多移民在這個區工作。能不能講一下這個情況?

A: 有一批一批的移民來到時裝區工作。在二戰的時候有許多為逃離大屠殺來這裡的猶太人﹔這裡有許多意大利人的社區,他們是做服裝制板的中堅力量。技藝很高。最新的許多移民來自亞洲。他們都願意來這裡工作,因為時裝業是進入中產階級的一個好的途徑。

Q: 有一些關於你自己的問題。你是從馬來西亞來美國的。剛來的時候,你在適應這個新文化、新環境上覺得有困難嗎?

A: 沒有。我覺得這是世界上最讓人激動的地方。

Q: 你一下子就適應了嗎?

A: 我來的時候就會說英文。這就大大減少了在適應上的阻礙。當然有一些調整。我是那種喜歡挑戰的人﹔我會很興奮。我覺得能在紐約是一個最棒的機遇。

Q: 新唐人電視臺每年也會辦漢服設計大賽。漢服就是中國傳統的漢族服裝。你覺得今天的設計師能夠從這些傳統中汲取靈感嗎?

A: 能啊。能讓人有靈感的事物到處都有,只是人們需要知道它們的存在。如果想從漢服中吸取靈感,人們得去看。我相信這會是一個非常激發創意的經歷。

Q: 那麼甚麼事物會激發你的創意呢?

A: 對我來說任何事物都可能。我從光中得到靈感,燈光的質量,從音樂中,從聲音的形狀中,就是我們身邊這個無形的環境。我從我接觸的人身上得到靈感,比如你﹔還有戲劇,藝術,文化,所有的一切。建築當然貫穿了我的設計,因為對我來說設計服裝也是一種建築,一種親密的建築。

Q: 你覺得你是一個很喜歡觀察的人嗎?

A: 我覺得我是個很用心的人。我喜歡知道周圍發生的事情。我對周圍發生的事很敏感。當然這需要有一種好奇心。我總是想知道發生了甚麼。

Q: 你的思維也很開放,是嗎?

A: 是的。

Q: 謝謝你,Yeohlee。

A: 我很高興接受你的採訪。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