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漫遊】墨玉涵光-螺溪硯雕

【新唐人2007年08月05日訊】【藝海漫遊】(178)墨玉涵光-螺溪硯雕:台北歷史博物館展出的精緻、高雅的硯台作品。

觀眾朋友您好!歡迎收看藝海漫遊,今天要為您介紹台灣的螺溪硯雕。。文房四寶在古老的中國流傳了幾千年,在過去,它們是讀書人一日不可或缺的書寫工具;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到了今天,人們的生活習慣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從過去使用筆墨書寫改變為電腦打字,無形中,也使得人們和硯台、毛筆的距離越來越遙遠了。那麼,說到筆墨紙硯這文房四寶,每一樣都有它們的專業跟可觀之處,在今天的節目中,我們就要來為您介紹曾經在台北歷史博物館展出的螺溪硯雕展,一塊來欣賞這些精緻、高雅的硯台作品。

據說從南北朝開始,人們就將筆、墨、紙、硯稱為文房四寶,它們是中國最獨具特色的文書工具;隨著文人書畫鑑賞風氣的發展,對工具的要求愈來愈趨精緻與考究,文房四寶曾經走過輝煌的年代。

歷史博物館館長-黃永川:

出產石頭全中國那麼大的一個地方,既然是一般來講都是所謂「四大名硯」。什麼「端硯」、「歙硯」、「洮河硯」、「紅絲硯」所謂「四大名硯」,那個有的幾乎開採得差不多了。

所以最好的硯台,就是如何來拿捏,又要細緻,摸起來就像古時候人講說:「要像小孩的皮膚一樣,那麼細緻」。那麼硯,光滑度又不能夠那麼光滑。這樣的石頭哪裡找 ? 很困難。

到了宋朝的時候,據說是硯台的極盛期,北宋初年文人蘇易簡撰寫了《文房四譜》,文具除了實用性外,轉變成可以直接供人賞玩的收藏品。

歷史博物館館長-黃永川:

但是,這種硯台的質,在台灣有沒有呢 ? 很肯定,非常的肯定,就是說有!而且是好!
就是我們的「螺溪石」。「螺溪石」的開採比較晚一點,但是從它的質感,它的這個變化之多,絕對不在大陸的那些材質之下,而且它非常有特質、特色。 但是很可惜,知道的人真的不是很多,都是在這一個文人界才比較了解一點。不過我剛剛才跟我們周理事長說:「在我感覺,這麼好的石頭,這麼好,但是我們都把它放在土產的這種概念來經營它,這有點可惜!」它應該是世界性的,應該是世界性的。

獲得了館長的肯定與支持,螺溪石硯雕刻協會的藝術家們得以在歷史博物館作特展;這一場展覽一洗人們過去對硯台的傳統印象。

歷史博物館館長-黃永川:

倒是台灣本土的,這麼好的硯台應該好好的來發揚,後來我知道,在彰化這邊這種展覽已經有好幾屆都在展,都是規模比較小一點,或者是多樣性比較小一點,比較地方性。我們一定要把好看的好東西、好的人才,在國家的畫廊來展出!專門展精質的、細工夫的、要看這個質感的這樣子的藝術品,來表現出藝術家的這種精巧,他的這個神乎其技的功夫。

早年螺溪石硯受到喜歡書法的日本人的賞識,並將它稱之為「黑玉」,就因為有來自很多不同領域的讚賞與肯定,才將螺溪石硯推向如此繁盛的局面。

歷史博物館館長-黃永川:

台灣既然會出這種硯台,這麼美好的硯台,當然好的石頭必須要有這個工,好的工。

第一個,第一就是它的工,工要好,工要好。

第二,才是它的年代。

第三才是它的質,質啊…色啊…質啊…。

那麼我們所以一件藝術品,一件這個玉,一定要這個好的工,這一件才會升級,才會動人。

但更困難就是那個工,就是藝術家的創作,把他的靈魂啊…,把他的這個美感,把它表現在這個石頭上才可以說是天人合一的。那才會動人。

硯雕家-董坐:

雕刻這個三條魚就是三重喜悅代表好事連連,但是這件螺溪石它是棗紅色,因為我們螺溪石它的色澤有墨黑色、棗紅色、黛綠色,像這件棗紅色它的石材比較少,利用它來雕這個三條魚,三重喜悅。

歷史博物館館長-黃永川:

我們希望這本書,我們能夠帶到國際上面,跟日本 跟大陸交流,台灣有好東西 台灣有國寶,大紀元、還有新唐人,他們都是很配合這個文化的活動,把這個好的、美妙的東西,在世界上面呈現,讓更多人來共享。

歷史博物館肩負著中華文化的傳承和教育功能;大紀元時報和新唐人電視台與館方抱持著相同的理念,對於正統文化藝術也一向都是不遺餘力的推廣,我們樂於趕赴一場、一場的文化盛宴。(1347)

雖然拿毛筆、寫書法的實用性比過去降低了許多,但是喜愛書法的人還是不少,所以,書法搖身一變,變成了一種藝術,另外,在硯台的設計上,也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性;節目中,我們來到二水硯雕家董坐的展覽館,請他為大家介紹製作硯台的完整過程。

既然叫螺溪硯雕,那麼這個名字到底是怎麼來的呢?螺溪是濁水溪的支流之一,位於台灣中部的濁水溪是台灣最長的河川;每年颱風季節時,螺溪源頭的岩石會被沖刷下來,滾動的洪水夾帶著螺溪石流到了下游。

硯雕家-董坐:

這個是一般的石頭,你一滴的話它的水分會擴散掉,而這個是我們螺溪石,你一滴的話它的水分保持在上面,就是它的質地不一樣,螺溪石它是密度高、質地細膩,像這種一般的石頭比較粗獷,所以它的吸水,它的毛細孔比較粗,吸水量比較強。

我們濁水溪螺溪石,可以說是做硯台最好的石材。

從硯雕家簡單的試驗中,我們很容易的看到,螺溪石可以保持長時間聚水不散;就因為它有這樣的特點,所以才能夠異軍突起,廣受各方的歡迎,同時也刺激硯雕家源源不絕的創作。

它的產地就是濁水溪的支流,經過大水沖流、沖刷過,經過支流沖到主流以後,滾動它的石材會比較好,因為經過大水沖流以後,高低、落差經過滾動過,石材裡面有雜質,斷層都會斷掉,斷掉以後再經過一段距離的磨損,沖刷過那種石材,我們在雕刻的時候,成功率會更好,像這種比較小一點的,都是在我們二水這方面找的,比較下游的螺溪石。

因為占盡地利之便,老天爺藉由颱風季的大水送來質地良好的石材,造就了二水這個小鎮,從此變成硯雕的故鄉;硯雕可以說是融合繪畫、書法、雕刻、裝飾等各種藝術為一體的作品。

一.構圖設計&挑選石材

硯雕家-董坐:

還沒有看到石材的時候,我們一定先想在腦海中,現在我們要雕的是屬於那一種作品,就是來挑選比較適合的石材來做,盡量將它的外圍保留自然,因為它的自然都是經過濁水溪,濁水溪的水含有那個鐵板砂,它長時間沖刷以後,它的表皮都是很漂亮,比較自然,所以你挑選比較適合的石材,來雕刻可以說,保持它的原狀,那雕刻出來會更漂亮。

二.切割底部

董坐說陳列在展覽室的那些造型獨特的硯台雕塑品,是經過一整個創作過程的,一開始他會在腦海中構圖,但如果是一般實用型的硯台就不用去考究設計上的問題;然而不論要做那一種造型的硯台,找到合適的石材之後,首先大刀伺候,第一個動作,就是要切出一個四平八穩的底部。

這個做實用型的硯台,如果這一個可以來雕刻,剛剛底部切平以後,這個地方可以來雕刻,這個可以來做,我們一般形狀的硯台,底部有平了,我們再敲敲打打的話,它不會搖晃,這個本身它有一點紋路,切開它本身看起來就滿細的,有比較細一點,但是要更細的話一定要再磨。

太硬的話,我們硯台它是研磨工具嘛!你在磨墨的話,就是磨得滑滑的,磨不出墨汁發墨。所以它剛好!

如果比較粗獷的話,在研磨當中當然它的發墨很好,但是在研磨當中,石頭的顆粒會脫落,脫落的話寫在紙張上,它上面會有一層砂。

而且會傷筆。

另外一方面硬筆容易斷裂,那種石頭都不適合做硯台。

這些專用機是你設計出來的?

這種的都要自己設計的。

喔!厲害!

三.研磨墨堂(磨墨的地方)

這裡是墨堂,磨墨的地方,現在我們要來做這個墨池。

就是我們把完整弄一個,好不好?

四.雕鑿墨池

一方面由於硯雕家熟能生巧的動作,另一方面也歸功於現代電動機器的普及,我們才能在這麼短的時間中,看到一個硯台的誕生過程;如果沒有這麼多輪番上陣的重型工具,那可能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把一個硯台完成。

五.手工細磨

我們這個磨硯台,一定就是做好作品,就是半成品,(會有)波浪的形狀凹凸不平,就是要用這個磨刀石來磨,這種是粗的,這種磨好了以後,就是換這種細的來磨。

你剛講說這樣子要磨多久?

可能要半個小時,半個小時左右。

六.加熱上臘

董坐的兒子:董嘉豪

那現在就是先讓石頭把它加熱,放到煮熱的開水裡面,這是煮石頭,這是我們所說的石頭大餐。稍微加熱就好了,當然它也是一個外衣,一個保護層。

對!這顏色都調得出來,看得出來,那這是一個完成的螺溪石硯,那再把多餘的臘把它擦拭掉。

董坐的夫人-官鳳嬌

墨是跟我們那個硯台接觸的時候,磨起來就是有點黏黏稠稠的,一般的石硯你墨條拿上去磨的時候,它有砂砂的聲音,那表示那個硯就不是很好,那現在用螺溪石來磨,我們那個螺溪石一磨的話你看,磨之無聲,聽起來沒有聲音,但磨起來感覺觸感很好、細緻,因為硯,每一個石頭都可以做硯,唯獨螺溪石它有它的好處,就是說磨之無聲,然後我們在使用毛筆的時候,我們的筆端不會受損。

雖然雕刻家們賦予硯雕精采豐富的風貎,但是不管它有什麼樣的外型,一個好硯台還是必須要顧及它的實用性,磨起墨來要求質地精美,才能達到流利舒暢的書寫效果。

螺溪石屬於沈積岩,用手觸摸的話,會覺得十分光滑。但是如果我們拿放大鏡來看,就會發現到在硯台的台面上,有許多十分細小的針鋩。專家表示,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細到看不出來的針鋩,才能夠磨出好寫又不傷筆的墨汁。
應用各種立體雕刻、透雕、浮雕、薄雕等等技巧,在二水的硯雕家們的獨特創意下,螺溪硯雕看起來格外的別緻優雅,讓人想像不到一個磨墨的硯台,竟然有如此豐富多變的面貎。

硯雕家-董坐:

螺溪石做硯台,螺溪石已經有一百八十幾年的歷史,因為早期我爸爸他們年代在做硯台就是說辛苦,家庭上比較辛苦才來做硯台,因為我們是在二水鄉嘛,但是臨近是濁水溪取材是比較方便,因為早期在做的做硯台都是以生活上,為了生活而工作,中段的時候是為了事業來工作,現在都是一種休閒。

我們看過了那些製作硯台的重裝備之後,就可以想像從前的人要用簡單的工具徒手去切割那些又重又硬的石頭,有多麼的辛苦;時代變遷的痕跡,從一個小小的硯台上面也可以看得到。

那時候他是做硯台方面因為那時候就是接受的人會比較少,因為那時候嗯大家生活上比較困苦,真的有要用才會來買硯台,跟現在不一樣現在大家生活上是比較允許,都會來買硯台當作裝飾品、贈送親友。

從單純的書寫工具蛻變出來,硯台不再只有單一的、傳統的平實面貌,在眾多硯雕家的巧思下,其中有很多繁複而又華麗的作品。

陳玖明 (作品-戲水)

小時候我的故鄉就二水嘛,我家裡有田埂啊 有田啊,有那個池塘啊。所以我有時候小時候,就在池塘裡面玩水嘛。我家有養牛。所以我在那回憶中,我就感覺到,以牛在戲水的情景出來這樣。

因為這個小時候都有接觸過嘛,因為已經有年歲了,就喜歡回憶,剛好我的故鄉二水啊…出產這個螺溪硯。那我就跟一些朋友,就下去學這個,就雕這個,拿來玩那個,那我就將我做玉的技術發揮在這上面。

就像「戲水」這件作品一樣,很大一部分的硯雕作品描述的是田園的、農家的景色,它們吹的是自然風,配合石頭質樸的本性,這一類作品也相當討喜。

硯雕家-董文平:

這個東西這顆石頭是我們綠色的螺溪硯,既然是綠色的,很適合用來配合我們農作物,研究這種樹的雕法,差不多研究三年才成功,成功的時候很高興,再用來配合這些水池等等,看起來比較自然,才好看又耐看。

做一隻筆,做一個筆架 這個就是筆架,這個有打臘,而這個沒有打臘,讓它們不同顏色,做不同的顏色,變化就出來了,要是都是同一色變化就出不來。

仿如一個山景的縮影展現出大自然的原野風光,由於二水集中了很多不同風格的硯雕家,他們創作題材寛廣不受限,在力求創意、各具巧思之下,激發出令人讚賞的作品。

硯雕家-董坐:

因為硯台是我們的傳統工藝也是我們的台灣的文化,我想說來推廣這個文化讓我們全省的人來了解我們濁水溪螺溪石甚甚至推廣到我們國際化讓我們螺溪石走上國際舞臺,讓國際人士知道說台灣有這麼好的硯台。

除了唯美的作品之外,硯雕家也把他們的幽默感展現在作品上面,像一雙鞋子叫步步高陞,還有小到比指甲還小的,看來也有硯雕家打算做一個大到張開手臂還搆不到邊的硯台。

因為螺溪硯具有儲水不乾,發墨良好的特點,從清朝時期就受到文人雅士的愛好,而到了今天,硯雕則變成餽贈的禮品或是讓人愛不釋手的收藏。。非常感謝您收看今天的節目,藝海漫遊,我們下次再見。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