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汉武帝运筹帷幄 漠南告捷匈奴远遁

雄才大略汉武大帝(7) 汉武帝反击匈奴 彪炳千古(中) 作者:刘晓

教训完匈奴,汉武帝本打算先进行政治改革,但公元前127年,匈奴入侵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和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等地。匈奴的再度进犯使汉武帝决定更大规模地发兵,反击匈奴,消除边患,于是有了河南反击战为序幕的一系列反击战。

收复河南

考虑到匈奴游走迅速的特点,汉武帝采取了避实就虚的战略。他派遣卫青率大军进攻匈奴盘踞的河套地区,古称“河南地”,因为这里距离国都长安较近,匈奴骑兵一两天就可以抵达,对汉朝威胁非常大。

卫青率大军沿黄河西进,对占据河套及其以南地区的匈奴楼烦王、白羊王所部进行了突袭,歼灭匈奴人五千多,缴获牛羊上百万头,最终收复了“河南地”。汉武帝随即采取大臣主父偃的建议,在“河南地”设置了朔方郡和五原郡 ,并筑造朔方城,迁徙内地十多万百姓屯田。此外,还修缮了蒙恬所筑的城塞,使边界又恢复到了阴山山脉一线。

汉武帝收复“河南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不仅通过加强黄河边防,解除了对长安的威胁,而且为汉军建立了反击匈奴的基地。事实上,汉武帝之举的确给了匈奴沉重的打击,匈奴单于听说后,一病不起,第二年死去,其弟弟伊稚斜即位,他不甘心失去河南这一战略要地,数次出兵袭扰朔方,企图夺回河南地区。

汉武帝本想反击,但恰逢皇太后去世。为了守孝,汉武帝压抑住怒火,没有出兵。这让匈奴单于误以为汉朝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与其作战,因此派兵攻占了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一带,并酝酿更多大规模的进攻。

漠南告捷

公元前125年,匈奴伊稚斜出动九万骑兵分三路进攻代郡(今河北境内)、定襄(今内蒙古境内)、上郡(今陕西境内),匈奴的右贤王也趁机攻打朔方城,汉朝北部边境多处告急。汉军虽然竭力抵抗,但依然损失重大,数千人口被掠走。

面对着一封封奏报,汉武帝忍无可忍,在与朝臣的会议上,提出了由“防胡到灭胡”的战略目标。汉武帝认为,单纯的防卫,祸根难除,匈奴不灭,将贻害百年,而拔除祸根,则造福万代,即便倾尽全国的力量也是值得的。汉武帝的气魄,也鼓舞了汉朝将士的士气。

第二年春,汉武帝发起了漠南之战。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卫青被任命为统帅,率领六位将军和十万精锐骑兵北击匈奴。一路由将军李息率领,出兵右北平(今内蒙古宁城西南),牵制单于、左贤王,策应卫青主力的行动,并取得了胜利。卫青则率一路人马出朔方,进入漠南,突袭匈奴右贤王驻地。右贤王做梦都没想到汉军会从天而降,仓促中只能在数百亲兵掩护下逃跑,而裨王(匈奴小王)十余人,一万五千名匈奴人、上百万牲畜,都成了卫青的战利品。

漠南捷报传入京城,汉武帝异常高兴,除了封卫青为大将军外,还在其原有封邑外再封八千户,其三个儿子也被封侯。这样的封赏自汉朝立国以来,只有汉初萧何得到过,可见汉武帝对匈奴战事的重视。汉武帝还对其他将军和士兵进行了封赏。

有德有才的卫青是当得起这样的封赏的,虽然其推辞不受。史载,在军中,卫青治军号令严明,但非常体恤部下。临阵攻击必身先士卒,皇太后的封赏,他分文不留,全部分给手下;行军途中,安营扎寨,士兵休息后,他才休息;遇到湍急河流,士兵都安全渡过后,他才过去。因此将士们都愿意跟随卫青出征作战。卫青还有识人之才,有宽广的胸襟,而且谦虚有度。

卫青,应该是上天赐予汉武帝的忠义将领,而这也离不开汉武帝的识人、用人之明。

漠南之战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朔方要地,彻底消除了匈奴对京师长安的直接威胁,并将匈奴左右两部切断,便于汉军分而治之。

扩大战果 匈奴远遁

不甘失败的匈奴单于不久派出一万余骑兵袭入代郡,杀死代郡都尉朱英,劫掠千余人而去。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命新任大将军卫青两度率骑兵出定襄,共歼灭匈奴一万九千骑。在这两次战役中,汉军改变了以前临战临时编组军队的做法,建立了中、左、右、前、后诸军,由卫青统一指挥,并直接掌握强弩军,从而提高了诸军协同作战的能力。这是汉武帝对匈奴用兵以来,军队编组最为严密的一次。

值得提及的是,在第二次战役中,另一个将星首次登场,他就是卫青的外甥、骠姚校尉霍去病。初次参加匈奴作战的霍去病时年仅17岁。在战役中,他率八百骑兵,追击数百里,斩获匈奴两千余人,杀死伊稚斜单于大行父(与单于祖父同辈)藉若侯产,俘单于叔父罗姑及匈奴相国、当户等高官,全身而返。汉武帝以其功冠全军,封为冠军侯,赐食邑二千五百户。

汉武帝派军两出定襄,扩大了对匈奴作战的战果,并迫使匈奴主力暂时退却至漠北一带,远离汉境。这也为汉武帝下一步展开河西之役并取胜提供了必要条件。@#

(未完待续)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张信燕)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