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故事(11)端阳竞渡

作者:刘如

第十一课:端阳竞渡

【原文】

端阳竞渡,吊屈原之溺水;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灾。

【注释】

(1)端阳:黄历五月五日端午节。
(2)竞渡:赛船。
(3)吊:悼念。
(4)屈原:战国时楚国人。

端午节悼念屈原投汨罗江而死的忠义精神。(章翠英 绘)

(5)重九:黄历九月初九,也称“重阳”。
(6)效:仿效。
(7)桓景:东汉时人,从费长房学道,费长房之师为壶公。据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载: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人各作绎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代之矣。”

【译文参考】

端午节比赛划龙舟,以悼念投汨罗江而死的屈原;九月九日重阳节插茱萸,是仿效桓景躲避灾难。

【读书笔谈】

这一课,讲到两个我们今天都很熟悉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因为纪念屈原忧国忧民的忠义之心,几乎是人人皆知。而九月九日重阳登高,也因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两个节日,一个重在弘扬屈原的爱国爱民之心,一个重在亲人团聚思念之情,所以,各具内涵,我们今天主要讲一下端午节,它除了纪念屈原,还有原先一些最初的习俗。

端阳为何意

黄历的五月五日,叫做端午节,又叫“重五节”,“端阳节”,这跟“端”是“开端”、“初”的意思有关,古人称初一为端一,初五则为端五,五月初五有两个五重叠,所以又叫做重五。

黄历是以十二地支来纪月,给月份命名。如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三月为辰月,四月为巳月,五月正好轮到地支的午,所以五月则为午月,古人又把初五称为午日,所以五月初五又叫“端午”。五为阳数,是以又叫“端阳”。

驱五毒

传宋苏焯《端阳婴戏图》,小孩在端午节捉蛤蟆。(公有领域)

民谚曰:“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过去民间把蛇、蝎子、蜈蚣、蟾蜍、壁虎或蜘蛛叫“五毒”。到了端午节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象或贴在门、窗、炕上,或系在儿童的臂上,以避诸毒。有的还剪成装着五毒的葫芦图象,表示用葫芦把这五毒给镇住。有的地区把五毒串成长串,在它们上端系上艾草、菖蒲,然后在下端穿上三瓣大蒜组成藕形,菖蒲、艾草表示刀和剑将它们斩除,大蒜表示锁,将它们锁住杀死。还把它挂在门前显眼的地方,这叫“悬端午景”。

悬艾草

既然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是邪毒盛行的恶日,所以端午节悬艾草的习俗是为了辟邪毒,让家人安康。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踢百草,采艾以为人(形),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五月初五时值初夏,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快,人们易染病,艾草,菖蒲发出的气味,可驱除邪气,消去病毒。

艾草,菖蒲发出的气味,可驱除邪气,消去病毒。图为艾草。(Fotolia)
艾草,菖蒲发出的气味,可驱除邪气,消去病毒。图为菖蒲。(全景林/大纪元)

饮雄黄酒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端午节要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也是常用的中药,对各种皮肤真菌和金色葡萄菌,变形杆菌有抑制作用。所以端午家人团聚喝雄黄酒,认为这样可以驱走百病。涂在小孩的鼻子,耳朵,并在额上画一个“王”字,则有健身驱邪作用的意思,所以俗谚曰:“饮雄黄酒,百病多远走。”

端午节撒灰除虫是禳毒驱疫的习俗。(公有领域)

【说故事时间】

端午节的传说

每年黄历五月初五日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重午、午日、夏节,与中国新年,中秋同属中国最重要的三大传统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但最为一般人接受的是,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他虽一片忠心却被放逐到江南,因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国家逐渐走向沦落灭亡,在五月初五这天怀石自沉于汨罗江。

据说屈原投江的消息一传开,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蜂拥至江边凭吊屈原。渔夫们驾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丢进水中,说是把鱼虾喂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一个老医师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要用来制伏江里的蛟龙,防止它们伤害屈大夫。

过了一会儿,水面上果真浮起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保护孩子们,使他们不受那些毒蛇害虫的伤害。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图为台湾和国外的选手在台北进行划龙舟比赛。(AFP)

事实上,许多端午习俗在此之前即已流传,中国人早就有此反映季节变化与天气特征的节日了。在古代,五月俗称毒月,或称恶月。因为五月气候转为炎热,食物容易腐坏,蚊虫苍蝇孳生,百毒齐出,很容易发生传染病,为了驱邪避毒保平安,因而形成了各种习俗。

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在家门前悬钟馗像,挂艾蒿和艾草(艾叶、菖蒲)来去除各种毒害。端午节包粽子馈赠亲友,称为送节。龙舟竞赛是端午节最具民俗意义的活动,其目的也在于祈求平安。

重阳登高的来历

黄历九月初九为“重阳”,又称“重九”。古人将数字也分阴阳,而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月日并阳,所以称为“重阳”。

重阳节的由来,根据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相传东汉时,汝南县有一个人名叫桓景,向费长房学道。

有一天,费长房告诉他说:“九月九日,你家中有难,你赶快回去,告诉家人做一袋囊,装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处,喝菊花酒,就可以消去灾祸。”桓景如实地照着师父的话去做,全家登山。等到晚上回来时,发现家中的鸡、狗、牛、羊全都暴死了。

重九有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的风俗。图为山茱萸的枝条与果实。(B.navez/Wikimedia Commons)

后来,故事流传开来,人们九月九日这天过起重阳节来,并有了重九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的风俗。

(资料来源:正见网传统文化教材)

点阅【幼学琼林】连载文章。@*#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张信燕)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