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民思潮:冲击立法会源于政府漠视民意

【新唐人2014年11月20日讯】11月19日深夜,学民思潮发表声明,指出冲击立法会的根本原因是政府漠视民意的态度,但冲击立法会中的“只攻不守”和“攻完就走”是不负责任。

学民思潮的声明强调,公民抗命的本意是愿意在行动后承担法律责任。

学民思潮对11月19日冲击立法会行动的回应

热爱民主的香港人以公民抗命方式向当权者争取民主,在金钟、铜锣湾和旺角进行长期占领接近两个月,向政府施加政治压力。纵使知道堵路行动违法,但学生团体代表和留守者亦愿意冒着上庭甚至被检控的风险,在占领区被警察拘捕或于运动结束后到警局自首,以表尊重法治和承担法律责任的决心,体现了香港人争取民主的决心。

雨伞运动踏入第五十三天,政府仍然关上第二轮对话大门,只懂抛出形过于实的民情报告,未有正视港人䜣求。学生给予习近平的信件至今仍无丝毫回音,甚至上京寻求跟京官会面机会的“学联三子”也被注销回乡证,可见港人意愿根本无法如实向中央反映,不禁令人感到愤怒和失望。

学民思潮明白政府如此漠视民意的态度,正是引致11月19日凌晨时份冲击立法会行动的导火线。学民思潮认为,既然学生向来有意透过对话和沟通跟政府进行互动,以图解决是次占领运动背后的政治问题,政府此等“冷处理”雨伞运动的手段实在于理不合。政府向占领者释出善意以化解矛盾,可说是责无旁贷。

然而,纵使学民思潮明白冲击者的愤怒,却仍对冲击立法会抱有一定程度的保留,故此当晚只留在添美道防线跟留守者加固防线,以应对警方全面清场的可能性。学民思潮对冲击行动的保留源于我们对行动的不理解。当主事者以阻止立法会翌日通过“网络23条”(2014年版权修订条例草案)为由号召市民参与行动,但实情却是“网络23条”根本不在翌日的会议议程之内,而相关草案在2015年方进行表决,故此该晚凌晨发起冲击立法会行动缺乏实质基础,实在令在场人士不明所以。再者,主事者于事前没有与学生团体以及其他在场人士接触,或在事后以公开或匿名地解释行动原因,令到各方人士未能对整个行动的理据掌握得清楚。

除此以外,部分主事者撞破立法会大门玻璃以后,在呼吁别人进入立法会的同时自己却留在立法会外,或在领头冲击后掉下后排战友急速离开现场。学民思潮谴责这种“只攻不守”和“攻完就走”的做法,只为其他包围立法会的行动者造成更大风险,也忽略公民抗命的本意就是愿意在行动后承担法律责任。因此,我们对突击行动的理念感到困惑,纵使主事者的本意某程度上是为了推进雨伞运动,但我们也难以茍同其不负责任的做法。

此外,整次冲击行动诡异之处,在于立法会大门玻璃被持续冲击长达四分钟,居然无一警察上前阻止。当晚立法会一带布防警力,对比起“926 重夺公民广场”以及“613 反东北占领立法会”可说是少之有少。学民思潮质疑警方在是次行动的人手安排,会否存有不为人知的政治动机。此外,警方于冲突中再次向行动者使用暴力,即使站在后排的市民亦被警棍打至头破血流,学民思潮也对警方暴力行为感到深恶痛绝。

固然学民思潮启质疑当晚行动缺乏基础,以及部分主事者不愿承担责任情况感到痛心,但让我们感到更遗憾的是,部分行动者谩骂张超雄议员,继而发生肢体冲突。学民思潮希望所有雨伞运动参与者明的,即使参与者间存有多元意见,但学民思潮实不乐见“自己人打自己人”的状况。其实相比起口角和对骂,沟通、商讨和交流才是凝聚内部共识,拟定雨伞运动方向的最佳办法。在政府未有具体回应我们诉求前,我们更应团结一致,共同坚守,因为大家行动理念不同而互相指骂从而带来内耗只会令雨伞前景徒添阴霾。

雨伞运动踏进长期抗争阶段,面对政府不闻不问的态度,确实驱使大家有意组织更进一步的行动,盼望以此打破疆局,增加政府让步的可能性。但当港大民调反映有八成市民要求结束占领,民情并非一面倒支持占领行动的时候,发动升级行动绝对需要慎思而后行。必须拥有完整的计划,抱着承担责任的决心,以及出师有名的基础,方能取得占领者的信任,群众的参与,以及市民的支持。惟有如此才能令运动健康推进。

学民思潮希望大家明白,我们由此至终也没有排拒行动的推进和升级。我们对民主的渴求,以及普选的坚持仍是一致。但若然我们陷于二元对立,漠视未来有机会发生的内斗和分裂的风险,背后窃笑的必然是梁振英及其管治班子。因此我们祈盼各位不要被怒火和情绪盖过理智判断,共同携手省思运动的路向,让雨伞运动的参与者最终能够品尝胜利的果实。

学民思潮
2014年11月19日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