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可看見」,也可自己創造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12月21日訊】情緒,是人類體驗的核心,每人無時無刻都經歷著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的衝擊。而情緒到底是甚麼?

台灣學者張春興(1989)解釋「情緒是受到某種剌激所產生的身心激動狀態,此狀態包含複雜的情感性反應,與生理的變化。」

心理學和醫學界對情緒的分析,雖也已累積了上百年的研究,但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觀點和解釋,要給情緒一個準確的定義,也並不容易。

情緒是有用的

儘管情緒難有準確的定義,既令人費解又難以抓摸而且還非常主觀,但對於垃圾只會令人作嘔,擁抱會使人快樂,垂死的親人會引起悲傷,這幾個共通點,相信所有人都有基本共識。此外,科學家也大致都同意,情緒是有用的。

想像個情境,當你隻身一人穿越叢林,突遇山中虎,因看到猛虎而感受到恐懼,引發如: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皮質醇、腎上腺素和血壓同時飆高等等的生理變化。 所以,因恐懼情緒引發生理上的連鎖反應,告訴身體進入戰鬥或逃跑模式。

肉眼能「看到」情緒嗎?

在 2013 年的研究中,芬蘭科學家針對六種基本情緒(厭惡、恐懼、快樂、悲傷、憤怒、驚訝)和七種複雜情緒(焦慮、愛、抑鬱、輕蔑、驕傲、羞恥、嫉妒)進行研究,想知道這13種情緒對人體是如何以不同的模式產生不同程度的刺激。

有趣的是,當顯示相同的情緒刺激時,大多數參與者在身體圖上色的區域相同。對歐洲與亞洲受試者來說,情緒反應的區域是相似的,並沒有因為種族的不同,有不同的情緒反射。

以憂鬱為例,受試者都一致表示,他們的胳膊和腿在憂鬱情緒時,會「動彈不得」。看到嫉妒,大多數受試者的頭部和胸部受影響最大。幸福,則是最強大的情緒,因為全身似乎都被徹底喚醒/活起來了。

從芬蘭研究的人體熱圖中,可以理解,外部因素引起不同的情緒,不同的情緒引起不同的生理反應。

情緒反應,往往是基於過往的經驗

另有研究實驗,受試者為一名孩童和一名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退伍軍人,晚上10點,開始放煙火,但孩子和老兵都事先不知道。孩子聽到巨大煙火爆炸聲,感到興奮,想要衝出去看看。但退伍軍人卻抓住孩子,跑去躲在地下室。

孩子覺得今天是7月4日因為放國慶煙火感到興奮和好奇,想要衝到外面去看。但,退伍軍人卻假設可能是炸彈爆炸,感到恐懼和焦慮。

也就是說,不同的人會根據個人經歷,對特定的刺激給出不同的反應。身體感受和感知會根據過去的經歷,做出不同的判斷而影響我們的情緒。

情緒,是你自己創造的

麗莎.費爾德曼-巴雷特 (Dr. Lisa Feldman-Barrett) 博士是東北大學情緒和心理學研究領域的著名教授。她認為,孩子感到興奮,退伍軍人感到恐懼,是因為兩人都是基於個人過往的經驗。

她在TED演講說明,也許你不記得第一次經歷恐懼是什麼時候。但你的神經網絡會建立了那個經驗,當你再遇到類似情緒,大腦會根據經驗產生特定情緒並發送特定信號。

最後,巴雷特博士強調說,產生情緒的過程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一個人的思想和情緒是可以被改變的。她說:「你的情緒,實際上是你自己創造的。」

這意味著人是有能力可以改變自身的感受和情緒的,這對現代人來說是很關鍵的。

原文「Study: Emotional Stimuli ‘Color’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Body」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記者米藍達編譯報導 / 責任編輯:林清)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