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中共「二十大」中央委員名單埋導火索

10月22日,「二十大」閉幕之際推出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名單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名單,雖然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名單或有待最後定奪,但人事大盤已定,將對中共政局產生重大影響。本文對中委名單做三點解讀。

第一,習家軍將占政治局常委多數,「團派」大衰,泛江派竊喜

習近平三連任無疑。中委名單最大的看點,是現任其他政治局常委誰留誰下。72歲的栗戰書和68歲的韓正退、65歲的趙樂際留,這沒多少疑議;外界評論有分歧的,是同為67歲的李克強、汪洋、王滬寧何去何從?

最終,留三去四。習近平、王滬寧、趙樂際留,李克強、栗戰書、汪洋、韓正下。這是一個被外界認為非常糟糕的結果。《紐約時報》評論是:溫和派(李克強、汪洋)退出領導層,習對高層的控制將變得更加牢固,習的政策——包括對華盛頓的好鬥立場,以及黨對經濟、技術和互聯網越來越強的控制——將更難以反對。換句話說,加速向左轉。

王滬寧盤踞中共政壇近三十年,在中央的資歷無人能比。作為中共的最高智囊,王包裝了江的「三個代表」、胡的「科學發展觀」和習的「新時代」,雖然把習領到溝裡去了,黨內外、國內外惡評如潮,但習仍信任他。他的留任,標誌著中共的「腦死亡」加劇。

二十大閉幕式上出現驚人一幕:胡錦濤出席了上半場,下半場要開始時「被離場」。隨後,胡錦濤派系(「團派」)的李克強、汪洋雙雙無緣中委名單(胡春華入常還懸疑)。以往,中共內部博弈都祕而不宣、黑箱操作;這次胡「被離場」在外媒記者眼前上演,是故意為之?等等問題,引發諸多猜測,凸顯中共政局之詭異。

有些評論認為,王滬寧派系模糊,趙樂際或是中間派(甚至被認為是習派)。其實,這兩人與江曾關係頗深,只是表現謹慎,本文姑且視為泛江派。兩人留任,算是江派的一大勝利。兩人大概率將執掌人大和政協,以此為依託,將為江派的伺機反撲埋下伏筆。

政治局常委7個位置,習近平、王滬寧、趙樂際留任,內定李希出任中紀委書記,剩下3個位置由李強、丁薛祥、陳敏爾、黃坤明、蔡奇、李鴻忠和胡春華8人爭奪。習家軍主導政治局常委會已是必然,但習家軍內部如何分配成難題。

第二,習近平陷用人困境

習近平上台十年,卻一直乏人可用。這一方面說明習近平在上台前,並沒有形成多大的派系勢力;另一方面,習主政十年,仍然沒有兵強馬壯,說明中共派系勢力鞏固,官員都是人精,沒多少人真心投靠習,而習選擇也極謹慎。這就造成一個嚴重後果,乏人可用。

在中委名單上,習被迫起用一些「老人」,如:張又俠(1950年7月生)、王小洪(1957年7月11日生)、何立峰(1955年2月4日生)、應勇(1957年11月17日生)、王毅(1953年10月19日生),等等。習固然可以硬性提拔一些自己人,但負作用是很大的。

在中共內部,任用、提拔幹部,是有一套規則和潛規則的,比如說年齡和資歷,這都是內鬥的工具,反習勢力完全可以藉此大做文章,或者躺平,或者低級紅高級黑,對習「軟抵抗」( 「二十大」前夕的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推進領導幹部能上能下規定》,就是針對這個現象的)。「二十大」中委名單,習家軍獨大,更加觸怒其它派系,內鬥只強不弱。

第三,軍方人員大換血,凸顯習疑慮心重,軍心不穩

第十九屆中委名單中,軍隊及武警部隊41人,「二十大」只留下11人,分別是:張又俠、張升民、苗華、李尚福、劉振立、李橋銘、李鳳彪、楊學軍、鄭和、王寧、朱生嶺(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金壯龍也留任)。竟有30人被換掉。這遠比中央政治局的更換率高(政治局25入中,只下了13人,約一半人留下)。

這說明什麼呢?習的疑慮心非常重。軍中走馬燈式換將,讓人眼花繚亂。而且,近年來當局也就不公布人事異動情況了,更顯神祕。現任軍委副主席張又俠都72歲了,還被習留下來,說明能讓習放心的軍方將領實在太少了。另一方面,又怕新提拔上來的少壯派將領鎮不住場,只能倚重「老人」了。

習為什麼疑慮心重?因為他在軍中沒有根基,中共軍隊歷來講山頭主義、跟人走,一直拒絕「軍隊國家化」轉型,習只能走攏絡軍頭、提拔自己人的老路。但誰是自己人、誰是兩面人?習也難分清。於是就搞相互牽制、「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可這樣又怎麼能穩住軍心,讓將士歸心呢?

習上台後,將軍隊視為自己的後花園,不准別的派系染指,擴充軍委和軍委主席的權力,打軍老虎、軍改,忙得不亦樂乎,是不是就完全控制住了軍隊呢?習自己都沒有把握。

結語
縱觀「二十大」的人事布局,習派成為多數派,但根基不穩,成為眾矢之的。習近平看似攀上頂峰、大權在握,實際上把自己變成了孤家寡人。一旦風雲突變,爬得多高就會跌得多重。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