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二代三代之後 跟中國人相比有「四不像」

【新唐人2017年05月17日訊】海外華人華裔)遍布世界各地,由於環境、飲食、文化的差異,各地華裔的後代在形象和氣質等方面,和中國人的差距也在不斷拉大。外界發現,在歐美等西方國家生活的華裔二代、三代之後,他們的長相、語言習慣,甚至眼神,都跟中國人有著明顯的區別,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語言

在歐美國家,老一代的華人,仍然還有自己的文化身份認同,但年青一輩卻很困惑。

居住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陳先生,從廣東台山到美國生活已經有30多年了,至今仍看中文電視讀中文報紙,但已經生兒育女的兒女們,用中文完整的溝通已經有困難,而第三代就已經非常美國化了。

在英國生活的計算機工程師林先生,和太太都是馬來西亞第二代的華人,國語和福建話、客家話都很好,林先生認同自己的華人身份。但他的女兒,卻更習慣於講英語。從小在英國長大的Linda,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有華裔血統的英國人。

林先生解釋說,「我們在馬來西亞出生長大,但從小學中文講華語,親戚鄰居很多華人,但Linda不一樣。」

文化

實際上,海外華裔,對自己的國家身份認同也同樣困惑。比如在美國,華人有來自中國,有來自台灣,有來自香港,有來自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其他國家。他們原先的國籍都是中國,但是由於長時間在美國生活,他們在保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特點以外,不得不適應美國當地的文化習慣。

在美國,不同類型的華人之間往來不多,有自己的小區和社交圈子,有自己共同的語言和近代歷史。從大陸出來的華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東南亞的華人,則稱自己是所在國華人,而香港和台灣的華人,往往介於這兩者之間。

相貌

一些海外華人發現,在西方國家長時間生活的華裔,雖然也是東亞黃人的外表,但是精神面貌和氣質,與真正的中國人相比,差距很大。尤其是生活在歐美的華裔二代、三代之後的長相和身材,跟中國人有明顯區別。

比如,生活在歐美的華裔二代、三代,許多年輕人肌肉緊緻,陽光大方性格開朗。這應該與後天的飲食、環境,文化修養,家庭教育,還有價值觀等有關係。

在西方社會裡,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議論:在跟中國大陸人交談時,常常給人的印象是他們好像只對與自己有關的事感興趣,比如學位、工作、工資、綠卡、房子、車等,而其他方面尤其是信仰、人文、精神、禮節、文化和政治等領域的話題就很難展開。

眼神

長期在海外生活的華裔後代,他們的眼神和當地西方人一樣,流露出更多的是那種純真和坦承,幾乎見不到自我防範的意識,甚至見到陌生人也毫不警覺。這一點,與中國大陸人有著明顯的不同。

不少華人認為,無論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大陸剛出來的華人很容易被一眼認出來。雖然同樣是黃種人,但是從大陸人的眼神中,流露出的是疑心重、戒心重,說話、表情、神態等都會表現出一種明顯的自我防範意識。

有心理學家發現,初到西方國家的大陸人,哪怕在朋友之間也是常常互相戒備、互不信任,難以推心置腹,功利心較重,給人的印象是自私自利,他們所感興趣的話題似乎惟獨跟自己利益直接有關的事。

還有一些人非常敏感,一說起中共、人權、民主、法輪功、宗教等話題,馬上避開不談,有時甚至會從此敬而遠之。如果誰說中共不好,一些大陸人立即火冒三丈,好像說中共不好就是中國不好,並為此拚命辯解甚至爭論不休。

究其原因,有分析認為,大陸人的這種本能的警覺,來自於中共歷次政治運動,再加上長期的意識形態洗腦,把人變得偏執禁固,不敢接觸外面的事物,無論走到哪裡都生怕自己受到傷害。只有擺脫中共控制,剝去黨文化熏染的這層外殼,大陸人理智、善良的本性才能真正復甦。

(記者李芸報導/責任編輯:趙雲)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