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時:川普和蔡英文的電話交談

今天我要講的是一個熱門的題目,大家大概有各種不同意見,就是蔡英文川普當選之後打電話兩個人講了10分鐘的話。當然內容我們還是不太清楚,基本上沒有談得很深入,只是一個恭賀的電話被對方接受了,但是這件事情引起了全世界極大的反應,從日本到美國到英國到歐洲都有不同的看法。美國內部也有種種不同的意見。不過,有一點重要的事實是大家都承認的,這是從1979美國承認中共以後從來沒有一個美國的總統或者當選的總統跟臺灣領導人通過電話,甚至於基層的官員也避免交往,主要原因就是美國自從鄧小平時代跟中共建交以後就處處好像怕得罪中國大陸,所以儘量避免對臺灣有任何親近的表示,包括賣武器給臺灣,本來是臺灣關係法上有的。可是在雷根時代中共就逼著雷根政權承認以後不賣武器了。不過雷根是很支持臺灣的。

所以這件事情後來一再檢討以後就變成對臺灣賣武器逐漸減少,但是沒有說什麼時候停止,所以到現在還有賣武器的時候。但是臺灣買武器在歐巴馬時代不是那麼順暢。不過最近國會眾議院已通過要賣武器給臺灣了,下面就是要等參議院是不是也肯定,如果也通過了那在川普手上賣武器就是一個很重要的事實了。從電話以後我們看到的是臺灣在美國政府還有很多人的心裏還是有它的重要性。不像過去七八年來好像臺灣越來越沒有作用了,越來越不成東西了甚至於不存在了,這是中共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讓大家看臺灣只是它一個沒有統一的省份,遲早要歸一中國。就是要造成這樣一種輿論,就是人人看不見的臺灣,所以臺灣在國際上到處受壓迫,所受氣凌都是中共有意造成的。但是這個電話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這個關鍵就是大陸對這個電話沒有像從前那樣強烈的反應。好像把一切責任都怪在蔡英文身上。

中國的外長王毅就說這是蔡英文的小動作但改變不了中共跟美國關係的大格局,是不能動搖的。遲早統一中國還是會出現的。他們還威脅隨時可以動武。無論如何,這件事情好像是臺灣偶爾打了個電話找總統候選人說話了,所以中共的一切反應都是要強調這一點,美國也有許多人有這樣的看法。可是最近幾天來,我們看到紐約時報上登的許多人對該電話的內容的說辭和來源,我們看到這些報導以後就知道這件事情不是偶然的,而是共和黨好幾個月以來就決定要和臺灣發生關係,要提高臺灣的地位,所以就出現奧普多美國共和黨候選人後來沒選上,但是他在共和黨裡面是眾望所歸的人物,幾年來他都做臺灣的說客,每年來他的公司都在幫臺灣想各種辦法跟美國把關係拉近,讓美國給臺灣更多的幫助。現在他自己親自,這次談話的人不是他發動的,但是他把臺灣跟川普的人拉攏關係是他的主要任務。而且做得相當成功。川普的人裡面本來就有許多是支援臺灣的,所以可以看出來美國現在有許多人,怕得罪共產黨這個心理要打破。他們很不願意被這個所制止,共產黨動輒就表示憤怒,美國就顧忌了,就好像支援朝鮮核武的問題。事實上朝鮮中共一直在支持,從來沒有真正幫過美國這個忙,一點沒有,這是越來越厲害。

就是在伊朗雖然也表示支持伊朗的合談,可是它也沒有真正地賣力。所以嚴格地講,美國從中國得到的支持和好處幾乎談不上,而且是到處都吃虧,但美國沒有一個人敢出來說中國如何如何不應該,應該改變,而且半數是聽它的。所以川普這一次是打破了這種心理,不是川普一個人,我們從最近的報導可以看出來很多很多人都要改變這個情況,不怕得罪中共了,什麼事情都公開地說,否則美國永遠在吃虧永遠在顧忌中共會不會應為這件事情憤怒?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有所報復,現在美國已經看得很清楚,對中國不能採取這個方式,因為中共的方式也可以說是從中國舊社會來的。舊社會有一批潑皮常常以憤怒來嚇唬別人,叫別人不敢動作。儘量威脅,以這個手段為所欲為取得自己所要的東西。這是中共對外的一個普遍的政策,這個政策在美國已經搞了二三十年,始終沒有打破,這次我認為是打破了。打破了以後怎麼變化?是不是會改變大格局?這個不敢說,也可能最後還是維持現狀。

我想基本上蔡英文打電話這件事也並不是要改變大格局,而主要是要維持現狀,不能一步一步地被中共消滅。而內部又造成許多親共的人,親大陸的人。希望早點統一,這樣的情況之下,蔡英文不得不向外面表示,要在國際上取得一種新的地位。要讓人看得見。這次川普跟她的通話我覺得最大的意義就在此,所以我不覺得中共的批評說是小動作,而是美國有基本的變化。這個變化說到底就是不再怕中共生氣,有什麼話就直說,至於你生氣不生氣,有什麼後果那就以後再來。我覺得這是一個心理障礙。心理障礙打破以後,美國對中國的關係就會好得多,而且臺灣在這件事情上無論如何已經得到很大的好處。這個好處就是全世界人現在都知道有臺灣的存在,臺灣的存在新的總統已經公開地肯定,還說了話,川普稱蔡英文為臺灣總統,這本身也是很重要的,因為蔡英文是民主選舉出來的。這一點是川普強調的,美國人也很佩服這一點。臺灣的民主化對他今天取得新的地位是有很重大的關係的。川普跟蔡英文的電話對話在我看來主要意義就在這裡。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旋)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