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日本17年每年拿諾獎 中國為何21年無所獲?

【新唐人2016年10月27日訊】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10月上旬公佈獲獎者名單,日本的科學家大隅良典獲得今年的生理或醫學獎。有媒體盤點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17年間在自然科學領域共有17人獲得諾貝爾獎。中國卻沒有培養出一個自然科學諾貝爾獎獲得者來。而去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屠呦呦是體制外人士。

據統計,日本自從1949年來,已經贏得25個諾貝爾獎,而中國只贏得3個,包括:物理學家李政道和楊振寧,兩人在1949年中共奪取政權之前就離開了中國。他們在美國工作期間共享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後來成為美國公民。

博訊網26日報導說,進入21世紀以後,自然科學三大獎項中,日本以「17年17人獲獎」的成績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而中國自1995年以來,竟然沒有培養出一個自然科學諾貝爾獎獲得者來。

201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屠呦呦是體制外人士,至今還不是中科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大陸的教育已經「工具化」

對於中日之間這種強烈落差,英國《金融時報》刊發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周健撰寫的文章說,和日本相比,中國諾貝爾科學獎項的獲獎人數少得可憐。中國大陸的教育已經「工具化」,培養不出有創造性的人才。

文章說,10月3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佈,將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在細胞自噬機理研究中取得的成就。發佈會結束後,中國一家媒體的記者在採訪時問,大隅良典的「細胞自噬機理」有何應用前景?

面對這個有點「外行」的問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委員會主席回應說,儘管在未來有各種的可能性,但大隅良典的工作實際上是在更為基礎的層面讓人們理解細胞的工作方式,並不是專注於應用。

文章稱,這名中國記者的問題可能有些「結果導向」。在中國大陸,很多時候人們只問結果。不少堅持自己的理想,卻最終一事無成的人,經常受到嘲笑。

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對此表示,中國的教育和科研都存在嚴重的結果導向,「中國的教育和科技太注重實用性,強調能夠注重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因此忽視了基礎科學的研究。」

山東大學退休教授孫文廣表示,共產黨就是要把人教育成黨的馴服工具,這是他們的一貫口號。一個人一旦成為黨的馴服工具,黨叫幹啥就幹啥,他還有甚麼獨立思考的能力,還有甚麼創造性可言?諾貝爾科學獎項的獲獎人數少得可憐也是這個原因。

有網友批評中共教育制度扼殺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因為大多數學生過著枯燥乏味的生活。他們每天只是上學、回家、做成堆的作業。這扼殺了他們的想像力。

日本怎麼可以贏得這麼多諾貝爾獎

網路上一篇題為《日本怎麼可以贏得這麼多諾貝爾獎?》的文章認為,:日本贏得這麼多諾貝爾獎很正常。

一,日本兒童從很小就被教導要探尋自然和科學。大隅良典說,他在小時候就對虫子著迷。日本人從小就對他們的自然環境感到自豪和親近。

二,日本孩子被鼓勵獨立。日本家長早然支付子女的大學學費,但是社會的期望是,大學生應該自己掙生活費。

三,日本的科學研究更加獨立,基本上免於政府干預。日本學者如果在研究上遭到挫敗,不會感到失去工作的壓力,這允許他們可以長期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當中。

四,日本科學家比中國科學家擁有寬廣得多的全球視野,因為頻繁的跟其他國家的學者交流。日本也有世界級的科研設施,並受到政府資金的強大支持。

(記者湯園綜合報導/責任編輯:趙雲)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