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遲:八年抗戰期間國軍十大主力部隊

一、第74軍:編製3個整旅(師),3萬餘人,後期全美械。

蔣介石黃埔嫡系,從王耀武、張靈甫到俞濟時。這個基本沒有什麼好解釋的,應該沒多少疑問。八年抗戰中幾乎打遍華中戰場所有硬仗,而且多以主力使用,戰功彪炳。從淞滬會戰開始,1937年南京戰役,1938年蘭封會戰、武漢會戰,1939年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冬季攻勢,1940年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上高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1942年浙贛會戰,1943年鄂西會戰,幾乎是馬不停蹄,席不暇暖。國民黨在抗戰時期有陸海空軍武功狀之設,為對部隊團體之最高褒揚,該軍即獨得4軸。第74軍在1940年以最新裝備進行整編,改為所謂的「攻擊軍」,直屬軍事委員會,作為各大戰場的緊急預備隊。日軍對這支國軍中的王牌部隊深為畏敬,並以「三五部隊」稱之。

該軍抗戰開始時組建,首任軍長為俞濟時,當時轄51師、58師。1938年初,將原來在淞滬會戰損失慘重的阮肇昌皖軍57師吞併,以後一直下轄這3個師。74軍戰鬥力很強,編製較大,是4個攻擊軍之一,該軍直轄有1個炮兵團、1個工兵團、1個輜重團、2個補充團等,有員額約3.5萬人。1939年由王耀武接任軍長,1944年施中誠任軍長。該軍為中部戰場的救火隊,先後曾參加過1937年的淞滬會戰、南京會戰,1938年武漢會戰中的萬家嶺戰役,1939年的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和冬季攻勢,1941年的上高會戰第一次頂住了敵人的進攻,獲得了一號、二號武功狀,但隨即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被全軍擊潰。1942年參加浙贛會戰,1943年參加鄂西會戰和常德會戰,余程萬死守常德,是抗戰中最慘烈的戰役之一。1944年參加長衡會戰和桂柳會戰,都沒有出彩,但1945年參加湘西會戰,打敗了孤注一擲的鬼子,為其抗戰歷程划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主要將領有王耀武、俞濟時、張靈甫、施中誠、李天霞、余程萬、邱維達等。

二、第5軍:編製3個整旅(師),5萬餘人,後期全美械。

第5軍是國軍最早的一個機械化裝甲軍,其第200師更是第一個裝甲師。200師前身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直屬戰車營,杜聿明擔任該師首任師長,為我國第一個機械化師,崑崙關大捷而一舉成名,也成就了5軍歷史上最輝煌的戰鬥。再次作為遠征軍參加滇西反攻。華東作戰,大大小小無數戰鬥,敗仗很少。(5軍在一年裡轉換指揮部就達300次以上,可見其轉戰的頻繁。邱清泉的「逢五不戰」就來源於此。)成軍以後,老杜便提出「訓練場就是戰場」、「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要求5軍具「五除」(除驕、惰、偽、欲、惡)、「三習」(習精、誠、勤),1939年軍事考核中被重慶軍委會評選為全國第一。該軍戰術多變,最擅長的不是爆破而是炮火,且步炮協同密切,攻擊時一般採用多梯隊縱深配備,以密集隊型波浪衝鋒,攻擊時間常常選擇拂曉和中午,在山地常用多路攻擊和迂迴(如豫東戰役戰役解黃百韜之圍),在平原和村落多採用正面攻擊,中央突破。第一次印緬戰役同古保衛戰「成功雖無把握,成仁卻有決心!」的鏗鏘豪言最終流傳開來,成為那個時代的傳世經典。

該軍1938年10月組成,當時叫新11軍,不久改稱第5軍,首任軍長徐庭瑤(沒有真正到任)由杜聿明代理,剛開始下轄77師、200師、新22師,由於77師部隊不適合做機械化部隊,1938年底就被調出,改由全部為出院傷兵組成的榮譽第1師代替,該師編製龐大,除3個步兵師外,還擁有2個裝甲兵團、2個補充團、1個炮兵團、1個汽車兵團、1個輜重兵團、1個騎兵團、1個工兵團、1個特務營、1個通訊營、1個戰防炮營和1個修造廠,擁有坦克裝甲車近200輛,摩托車100餘輛,最多的時候擁有軍隊近6萬人,是國軍4個攻擊軍之一,也是國軍抗戰期間最龐大的一個軍。

1940年榮譽第一師擴編為軍,調入96師,1941年又加強統帥部控制的炮兵2個營,1942年由於第一次緬甸戰役中新22師退入印度,將新39師調入。1943年,原新1軍軍長邱清泉調任軍長,並調出新39師,調入第49師。該軍參加過1939年的第一次長沙會戰、桂南會戰,並在崑崙關打出威名,1942年參加第一次遠征緬甸戰役,大敗而歸,1944年參加滇西反攻戰役,第二次入緬作戰,是國軍主力中的主力,戰略預備隊。該軍主要將領有杜聿明、鄭洞國、廖耀湘、邱清泉、戴安瀾等。

三、第18軍:編製3個整旅(師),3萬餘人,後期全美械。

18軍是陳誠的起家資本,是五大主力中建軍最早、歷史最長,在軍閥混戰、抗日作戰、國共內戰中屢立戰功,為蔣介石與陳誠所心愛之嫡系部隊。18軍的骨幹基本上都是黃埔系,這些人都能以身做則,作戰勇敢。18軍的巔峰期是胡漣當11師師長時。胡漣系黃埔四期,由於其作戰有一套,後共軍送他一個外號「狡如狐,猛如虎」,從這個外號就可看出他有著優越的指揮才能。11師在軍閥混戰、圍剿紅軍、抗日戰爭、內戰中均立下赫赫戰功。1943年,正當11師在加固石碑要塞的時候,日軍發動了鄂西攻勢。在漁陽關失守後,國軍準備全線撤退,但18軍要堅守要塞,掩護友軍撤退。11師師長鬍漣除鼓舞士氣外,還寫下遺書要與陣地共存亡。隨著日軍的瘋狂進攻,陣地反覆爭奪,胡漣親往陣地第一線督戰。他們守了要塞1個半月左右,11師孤軍奮戰,直到友軍全面反擊並徹底擊敗日軍為止。當時有報紙說石碑一戰為東方之斯大林格勒,雖然過分誇張,但是這一役在整個會戰的勝利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該軍為陳誠土木系的大本營,裝備精良。抗戰初軍長為羅卓英,當時下轄第11師、第67師。1938年羅卓英陞官,黃維接任,部隊也調換為11師、60師;武漢會戰後該軍下轄11師、198師、199師。1939年黃維他調,彭善接任,部隊調換為11師、18師、199師。1940年方天接任軍長,1942年將199師調出,調入暫編34師。1943年羅廣文接任軍長,暫編34師調出,調入55師。1944年胡璉任軍長。1945年55師被裁,將118師調入。該軍的武器裝備和訓練都是國軍最好等次,兵力最高達到4萬人左右。在抗戰中先後參與淞滬會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但由於有陳誠的緣故,很少被用在最危險的地方。該軍主要將領有陳誠、羅卓英、黃維、彭善、羅廣文、胡璉、楊伯濤等。

四、第10軍:編製3個整旅(師),3萬餘人,後期美械。

該軍在衡陽保衛戰中最為出彩。以一個不滿員的軍(常德保衛戰中損失巨大尚未補充完)17600餘人,竟頑強抵抗日軍4個師團10萬餘人的進攻達47天之久!創下了一個傷亡比和堅守時間的記錄。雖然最後彈盡糧絕放下了武器,但是給日軍以重大的殺傷。僅以日軍防位廳戰後統計來算,日軍在進攻衡陽的過程中傷亡即達30000多人。此外在1939年冬季攻勢大反攻、第二與第三次長沙保衛戰、常德會戰中均有突出表現。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是堅守長沙的主力,給日軍以重大殺傷,為國軍的反擊爭取了時間。常德會戰中是最早打到德山接應74軍57師殘部突圍的部隊。代表人物方先覺。

五、第52軍:編製裝備不詳,人數比較多,有4.8萬人,裝備則不見得怎麼樣,但戰鬥力強。

52軍有個綽號叫「千里駒」,因其善於長途奔襲。在抗日戰場上,52軍先後參加過長城抗戰、台兒庄會戰、長沙會戰、中越邊境防禦,在中國戰場上都少不了52軍的身影。香港歌星張明敏曾經有一首《爸爸的草鞋》,就是說的52軍的故事。簡單說說長沙會戰中的52軍:1939年,岡村集中了其精銳第六、第13師團5萬餘人,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向湘北一路猛殺。由關麟征指揮的第15集團軍,下轄52、79、37三個軍來阻日寇。其中就52軍能打,充當主力。張耀明當時任52軍軍長,52軍在新塘河與日軍展開激戰,守軍趙成武部胡春華營自戰鬥一開始就決心與陣地共存亡,堅守3日,打退敵人多次進攻,陣地幾乎被炸平,除7名重傷號先後退出陣地外,自營長以下全體官兵全部戰死,無一生還,第3日拂曉陣地失守。在以後的2天里,雙方展開了一場極其慘烈的陣地爭奪戰,失去陣地後,常常幾經肉搏,又重新奪回。52軍各部均英勇抗敵,其中以守草鞋嶺的三營官兵尤為悲壯。營長史思華帶領全營官兵500餘人,在這裡與5000日軍展開殊死搏鬥,日軍久攻不下,他們想不到在大軍面前竟被一營把守的小小的草鞋嶺擋住去路,戰到第3天,譚異之師長打電話給三營「如無法堅持,不得以可向東靠」。可史思華回答說:「軍人沒有不得以的時候。」此時所有官兵決心成仁。第2日,全營500餘人全部戰死。日軍支隊長奈良晃少將畢恭畢敬地向他的敵人鞠躬。代表人物張耀明。

六、第71軍:編製3個整旅(師),3萬餘人,後期全美械。

其原轄之87、88師屬於國軍僅有的3個模範全德械師之二,可謂鐵血虎賁,先後參加淞滬、南京等會戰,戰功彪炳。抗戰後期改編為全美械軍,軍長陳明仁系湖南醴陵人。1943年冬,日軍渡過怒江,開始進攻滇西。陳明仁奉第11集團軍司令宋希濂之命,以副軍長名義指揮71軍,主攻龍陵,經過大小几十次激烈戰鬥,龍陵守敵2000人大部被殲。戰後陳明仁接任第71軍軍長,1945年1月率部主攻回龍山,他採取空軍出擊,步炮協同,很快佔領回龍山,殲守敵800多人。陳明仁也被聯軍視為「傑出的中國名將」。隨後陳明仁協助友軍攻克了中緬邊界重鎮畹町。不久陳明仁配合友軍反攻湘桂,收復柳州、桂林等地。日軍投降後,陳明仁部被調往無錫,擔任南京、上海的衛戍任務。代表人物程明仁。

七、第35軍:編製3個師,3萬餘人,前期國/日械,後期美械。

抗戰中打出來的名將名軍,傅作義的本錢。軍紀優良,也有很好的裝備。抗日戰爭中曾被稱「七路半」軍。同樣在偏僻貧瘠的地區,傅部隊的戰鬥力強於該地區的共軍部隊。

要說35軍裝備較差,是傅作義的雜牌部隊,但因為其在抗戰當中在綏遠等廣大地區起著重要作用,是綏西抗戰的主力,也應該佔一席之地。該軍抗戰初隸屬閻錫山,僅下轄211旅、215旅、218旅,僅1萬多人。但當年就參加了太原會戰、忻口戰役,到1938年閻錫山將73師撥歸其指揮,該軍下轄73師、101師、211旅。1939年傅作義脫離閻錫山序列,獨樹一幟,該軍增編了新31師、新32師,加上101師共轄3個師,1940年又增編了騎兵旅(1941年縮編為騎兵團),1941年又加強了統帥部控制的一個炮兵團,至此該軍主力軍的面貌成型,擁有軍隊約3.5萬。該軍在綏遠三面對敵,還能主動進攻,打了著名的包頭、綏西、五原3次戰役,收復五原城。此為國軍抗戰期間少有的主動進攻並獲勝的戰役,此仗之後,蔣介石不得不答應擴編其部隊,給了傅作義3個軍的番號。該軍軍長於1944年換為董其武,1945年為魯英麟。著名將領有傅作義、董其武、安春山、袁慶榮、郭景雲等。

八、新6軍:編製3個整旅(師),3.4萬人,全美械。

印緬遠征駐印軍主力。新6軍的骨幹班底為新編22師,在編入新6軍之前還是5軍的主力,崑崙關的勝利也有新22師的汗馬功勞。1942年底,5軍回國新22師留印(當時隸屬於新1軍,軍長鄭洞國),換裝美式裝備,在蘭姆伽整軍經武,刻苦訓練,在整個緬甸反攻戰役中,新22師給日軍的王牌18師團以毀滅性打擊,攻克八莫、南坎、芒市,打通了遍染鮮血的滇緬公路。作為駐印軍的主力,新6軍異域揚威,在第一次滇緬作戰失敗後,幾經曲折與磨難,在印度的藍姆伽重獲新生,在異國土地上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國威、軍威,贏得了世人的尊重、讚揚,後新6軍成為首批進駐南京的部隊。

該軍於1944年5月同新1軍分離,廖耀湘任軍長,下轄新22師、第14師、第50師。該軍全部由美軍裝備訓練,武器精良,為超編的全美械軍,戰鬥力較強。該軍參與了打通中印公路作戰,後來由於國內局勢嚴重,該軍軍部及新22師、第14師被緊急空運回國,第50師參與了緬中反攻作戰,1945年3月50師改隸新1軍,將方先覺的青年軍207師隸屬新6軍。新6軍在國內參與了湘西會戰。代表人物廖耀湘。

九、新1軍:編製3個整旅(師),3.4萬人,全美械。

駐印軍主力「天下第一軍」。新1軍的前身為新38師,財政部稅警總團改編而來。1941年入緬甸作戰,仁安羌一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日軍,救出了7000多名英軍和記者,由此聲名大振。第二次印度緬甸戰役,其武器新穎精良,智取強攻,殲滅野人山敵寇;孟拱之戰圍攻密支那、八莫,整個反攻戰役中戰果輝煌。緬北與滇西的反攻戰是八年抗戰中,中國軍隊取得徹底勝利的一次殲滅戰。

該軍於1942年12月在印度組成,首任軍長為邱清泉(未到任,老蔣怕他和美國人搞不好關係,1943年1月又換為鄭洞國),下轄新22師、新38師,該軍全部由美軍裝備訓練,武器精良,為超編的全美械軍,戰鬥力較強,1944年5月隨著反攻戰鬥的進行,又從國內調來3個師,蔣介石命令將5個師分編為2個軍:新1軍軍長由新38師師長孫立人升任,下轄新30師、新38師,該師參加了打通中印公路作戰、緬中反攻作戰,作戰勝利後,又於1945年3月將新6軍之50師改隸屬於新1軍,全軍4萬多人。主要將領為鄭洞國、孫立人、廖耀湘、李鴻等。

十、第8軍:編製3個整旅(師),2萬餘人,全美械。

抗戰中表現非常優秀的部隊,國軍1944年反攻緬甸時的遠征軍的主力,榮譽一師更是老兵不死。

參考1:第7軍。該軍為桂系軍隊核心,武器裝備較好,官兵訓練水平較高,曾在北伐中被稱為「鋼軍」。抗戰初軍長為廖磊,下轄170、171、172師,約3.5萬人。1938年軍長先後換為周祖晃、張淦;1939年將170師調回廣西;1942年將173師調入其建制;1943年軍長換為徐啟明。該軍由於是桂系的血本,在抗戰中雖然先後參加過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常德會戰、豫西鄂北會戰等,但均沒有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也沒有太大的建樹。該軍走出來的主要將領有李宗仁、白崇禧、廖磊、李品仙、周祖晃、張淦等。

參考2:第13軍,該軍是湯恩伯部核心,是第一戰區主力部隊,抗戰初軍長為湯恩伯,下轄第4師、第89師,此年參加南口戰役,為其博得勇敢善戰的美名。1939年,湯恩伯為了吞併張軫的110師,將軍長讓給張軫,但隨即又由張雪中接任,該軍下轄變為23師、110師、128師。該年參加徐州會戰(台兒庄戰役)起了很大作用,另外還參加了武漢會戰。1939年在第五戰區編程內參與南昌會戰、隨棗會戰和冬季攻勢,部隊編程也換為89師、110師、193師。1940年193師調出,新組建了新1師編入序列。1941年參與豫南會戰。1942年由湯恩伯乾兒子石覺接任軍長,並將110師調出,將第4師調入。1943年將新編第1師調出,將89軍之117師調入。1944年該軍在豫中會戰中慘敗,戰敗後117師改隸暫1軍,暫16師改隸13軍。1945年暫16師被裁,第54師轉隸之。該軍裝備精良,前期戰績也不錯,但腐敗很快,因此無法保證晚節。該軍主要將領為湯恩伯、張雪中、石覺等。

(排名不分先後。)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