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年代苦中作樂 「電影明星」吃「百家飯」挨打

【新唐人2015年06月10日電】上世紀60年代,中國大批知青被「上山下鄉」「接受再教育」。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知青開始回憶當年的插隊生活。兩年前,一位老知青竟然用一隻被奉為「電影明星」的豬,當時吃「百家飯」挨打的經歷,來描述知青年代的那段艱難歲月。

《中老年時報》2013年刊載老知青鮑亦巧的一篇題為《蹉跎歲月知青點有個「電影明星」》的文章。文章介紹,當年插隊的村子裡,家家都養豬。於是他們也學著買來一頭小豬。小豬的鼻子肉乎乎的,短短的小嘴兒,還不停地哼哼著,鬃毛又黑又亮,腰身豐滿圓潤,四條小短腿踩著四隻分瓣的「一寸金蓮」,好玩兒漂亮極了。於是,就給它起了個愛稱——「電影明星」。

那時候,他們還是一群連自己都照顧不好的大孩子,更不會養豬了。所以,自打「電影明星」來到知青組,就沒少「遭罪」,也沒少鬧笑話。

在當地,做飯、取暖燒一種露天開採的「炭」。要拉著風箱來助燃,他們總是燒不好這火,經常是中午收工回來,一鍋饅頭還沒蒸熟。只好嚼著那半生不熟的饅頭去下地幹活。

再加上每天還要拔十幾個小時的麥子,中午也不回村,晚上收工了,累得進門倒頭便睡。常常是一覺睡到半夜,飢腸轆轆醒來時,強打精神爬起來,洗去連泥帶汗的大花臉,抓把面熬點糊糊敷衍一下肚子。第二天天不亮就又去拔麥子,更沒有精力再去餵豬了。

連自己都「喂」不好,怎麽喂「電影明星」呀!所以,也只能在幹活兒休息的時候或收工回來的路上,拔些豬草給它充飢。可是,到了秋天地裡已找不到能給它吃的東西了。

可憐的「電影明星」,整天過著忍飢挨餓的苦日子。沒過多久,它那原本豐滿圓潤的身子就變得瘦骨嶙峋了,鬃毛雜亂地豎了起來,活像一隻黑刺猬。

逆境中,聰明的「電影明星」學會了「自主謀食」,去吃「百家飯」——和老鄉家的豬「共進午餐」。當然,免不了被人家打得一瘸一拐地哀嚎著跑回來。

外界認為,鮑亦巧只是採用這種寫作手法,讓讀者能感受到知青年代的苦澀。

李新紀文集中說,對於今天50多歲至70歲的中國人來說,大都不會忘記上個世紀60-70年代,那場搖撼了中國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1700多萬人被捲入,居住在城鎮的,差不多每個家庭都有孩子上山下鄉。

「歐凡國際」——雪花那個飄我們的知青年代一文說,在這些「知青」的身後背負著多少來自上山下鄉政治運動的壓力,那些告別父母,告別親人,奔赴全國農村,許多人根本沒有想到這一去何時才有回家的路,也許一輩子按扎農村或者客死他鄉。此時,再多的激情也有燃盡的時候,本該屬於自己的青春,毫不知情地荒廢了求學的機會,有時候只能在那樣局部的環境里自編自導上演著屬於他們的小浪漫。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