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軒轅黃帝問道廣成子

【新唐人2013年11月01日訊】黃帝號軒轅,繼神農之後,統一華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他的清靜之術為後世道教所推崇,與老子道家思想常並稱為“黃老學說”。“崆峒駕鶴游,鼎湖乘龍去”,一個黃帝問道廣成子,得道后乘龍上天的動人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

傳說道家始祖太上老君,為給人世間留下修道成仙的道與法,親自下界,化作仙人廣成子駕玄鶴來到崆峒山。廣成子看見這里林木蔥蘢,幽谷滴翠,涇河與胭脂河如兩條素練環山而流,山清水秀,風景如畫,便停住與此山之中。但美中不足的是,崆峒山還不夠高,不足以隔斷塵囂。玉帝知道后,立即派二郎真君挑泰山之石加高崆峒山。二郎真君神力無窮,往來如飛,不日即將崆峒山加高到天廷准許的高度。最後挑來的兩塊如房子一般高大的巨石,不能往上加了,只好丟在山下,這便是今天人們看到的“二郎石”。崆峒山加到多高呢?看看岩壁上鐫刻的“俯瞰五嶽”四個大字,就不必說了。

從此以後,崆峒山大變樣,摩天壓地,群峰如林,穴洞星羅棋布,奇石到處可見,整日白雲繚繞,紫氣蒸騰。廣成子居於混元洞中,時不時會邀仙友赤松子前來談仙論道,下棋消遣。廣成子駕下的玄鶴,朝夕聞道,也有所成就,化身為一名仙童,隨侍左右。至今山上還有一塊古樸的青石棋盤,旁邊有一株傘形古松,彎身而立,名曰“觀棋松”。傳說這裡就是廣成子和赤松子下過棋的地方。

古人云:山有仙則名。東方的軒轅黃帝聽說仙翁廣成子住在崆峒山,便不顧萬里之遙,一路風塵僕僕前來拜師問道。這黃帝原是個非凡人物,名軒轅,為有熊國君少典之子。其母見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孕,二十四個月後於戊己日而生,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又因居軒轅之丘,用以為名,又以為號。黃帝生而能言,不但聰明睿智,而且謙恭好學,不恥下問,為尋求治邦安民之道,青少年時即立志遊歷名山大川,遍訪天下賢能之士。這次去崆峒山,他已四十來歲,做國君也快二十年了,不免擺起威儀排場。黃帝端坐大象背上在前,元妃嫘祖和女節坐木輪大車在後,另外還有文臣、武將、武士等不下一百多人。

一日,浩浩蕩蕩的人馬過了涇河,車仗停在山下。可是崆峒山層巒疊嶂,岩崖危峻,卻無路可上。黃帝在山下肅穆敬候許久,不見一點動靜,不禁惶惑地轉身向嫘祖說:“是不是我心不誠、志不堅,廣成仙子不願來見我呢?”嫘祖說:“我們從北斗星之東,日出而行,日落而息,走到這斗柄之野,大家包腳的牛皮都磨穿了,怎麼能說心不誠、志不堅呢!”女節接著說:“我們歌舞起來,仙師也許會下顧。”黃帝點頭同意,於是焚起香草,青煙裊娜,香氣襲人,群臣跳起操牛尾之舞,邊舞邊唱,聲振山谷。

這時,廣成子、赤松子二位仙師正在對弈, 早有玄鶴童子急匆匆來到洞中,向廣成子說:“稟仙師,軒轅氏在山下歌舞。”廣成子早知黃帝來意,含笑說:“真荒唐,不去治國,卻來求仙。待會兒我去看看。”赤松子起身告辭后,廣成子一揮拂塵,一隻丹頂鶴便落在身旁,他跨上鶴背,飄然出洞,一群五彩仙禽翻飛追隨,發出悅耳鳴聲。廣成子在雲端出現,黃帝等人欣喜若狂,全都跪倒在地。

黃帝朗聲陳述:“弟子聽聞仙師通達‘至道’,敢問仙師‘至道’的精髓是什麼?我想攝取天地的精華來助長五穀,養育百姓。我還想主宰陰陽,以因應萬物的需求,我應該怎麼做呢?”

廣成子乘鶴在黃帝等人頭頂盤旋三匝,然後停在虛空,語意深長地說:“廣成子說:“你想要問的,乃物──亦即‘道’的本質,可是你想要主宰的,卻是物的殘餘。自從你治理天下以來,雲氣還沒有凝聚就無端落起雨來了,草木還沒有枯黃就凋零了飄落了,日月的光輝更加冥暗了。像你這樣心胸狹窄的人,怎麼有資格談論‘至道’呢!”說畢,拂塵一揚,仙鶴凌空,隱入雲霞之中。黃帝悵然若失,望望崆峒山,想想仙人的話,不由一陣心酸,淚水奪眶而出。在黃帝落淚的地方,後來生出一眼清泉,泉中小石碧綠晶瑩,據說那就是黃帝的淚珠,後人把這泉叫做凝珠泉或琉璃泉。

黃帝畢竟悟性高,從崆峒山下來,他便捐棄天下,築起一間別室,並用白茅作鋪墊,在那里面閒居默想了三個月,自覺雜念俱遣心境清明之後,便獨自一人再上崆峒山拜師問道。

行至半山腰,黃帝看見前面過來一位赤發赤須的長者,便恭立道旁,施禮讓路。長者微微一笑說: “學會謙恭,始能求真。好,好!”黃帝趕忙上前說:“請問長者,哪條道可通崆峒仙界?”長者把黃帝略一打量,隨口吟道:“仙凡本無界,只在心上分;不惜膝行苦,一誠百道通。”說罷倏然不見。原來這長者正是赤松子,他是怕黃帝放不下帝王架子,吃不得苦頭,廣成子不向他傳授至道,才這樣指點的。

一路上,黃帝不斷思索那長者的四句言詞,直到鞋磨穿、腳磨破,寸步難行時,才恍然大悟,決心以膝代步,爬上崆峒山。砂石如刀,膝破血流,黃帝所過之處石子都被他的鮮血染紅了。至今在去崆峒山的路上,還能看到這種石子,人們把它叫做“血兒石”。

黃帝再次來問道的事,早有玄鶴童子報與廣成子。當黃帝膝行到混元洞附近時,玄鶴童子現身把他迎入洞中。黃帝見到廣成子,立即至誠稽首再拜,請教如何修身養性,才能達到長生不老之道。廣成子讚許他問得好,隨即以平緩的語氣說:“‘至道’的精髓,幽微深邃;‘至道’的極致,撲朔又寧謐。不必看,也不用聽,全神貫注,讓精神寧靜,那麼,形體就自然嚴正。如果精神能夠平靜寧馨,存神定氣,那麼你心神都不用操勞,自然就可以長生養命”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廣成子將自己如何修身養性,以至于已經一千二百歲而形未嘗衰的修習方法一一傳授給黃帝。黃帝字字句句都牢記在心,只覺心明眼亮,豁然開朗。

日子一天天地過去。這天,一直眼巴巴盼望著黃帝早日歸來的大臣們終于焦急難耐,共同商議之后決定率領眾侍衛從軒轅之丘趕往崆峒山接駕。那廣成子在山中洞悉一切,便告訴黃帝應授傳的玄機已傳授完畢,命他即日下山。黃帝再拜而退,帶著廣成子傳授給他的《陰陽經》和丹藥出得山來,在峽口山頭與前來迎候的群臣相遇,后來,這座山後來就叫“望駕山”。

黃帝回國後,勤政愛民,勵精圖治。他教導民眾生火做飯,吃熟食,又創制紡織技術,用以制作衣服冠冕,禦寒護體;他教導臣民修筑房屋、制造舟船、養蠶繅絲、安居樂業;他還開創了天文、曆法,任命羲和與常羲分別負責觀測太陽和月亮,臾區觀測行星;他教伶倫創制律呂,大撓創立甲子,隸首發明算數,容成綜合以上六術,制作樂律和律歷。黃帝還讓伶倫和垂制造樂器磬和鐘,沮誦和倉頡造字,史皇作圖,雍父造舂和杵臼,夷牟造矢,揮造弓,為華夏文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晚年,黃帝居於荊山極高處之昆台上,依廣成子所教之道,靜修養身。他在一百二十歲時,命人取首山之銅,鑄寶鼎於荊山之下。鼎成之日,正當設宴歡慶之際,忽見空中霞光萬道,一條黃龍垂須髯而下, 元妃見狀大驚,黃帝對她說:“不必驚慌,這是天帝派來迎我的。”於是離席騎在龍背上,元妃急忙扯住黃帝袍服,也跟著上去。傳說當時宮中大臣隨從黃帝乘龍升天的有七十多人。後來把黃帝乘龍升天之處,叫做“鼎湖”。

唐代詩仙李白在《飛龍引》詩中贊道:“黃帝鑄鼎於荊山 ”,“騎龍飛上太清家”,“遨遊青天中,其樂不可言”。

唐代著名道士杜光庭在《道德真經廣聖義》中也寫道:“黃帝時,老君號廣成子,居崆峒山,黃帝詣而師之,為說《道戒經》,教以理身之道,黃帝修之,白日升天。”

(轉載自《新三才》,有改編。)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