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畲族的習俗

【新唐人2013年10月18日訊】畲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是典型的散居民族。畲族分平鬃和崎鬃、藍、雷、黎三姓(潮安畲族有盤姓),居住在深山老林中,古時男女結椎形發鬃,赤足走路。耕種前先把樹木山草燒毀,利用草木灰作肥料,再以刀代犁鬆土耕作,過著貧困的刀耕火種生活。

信仰獵神

由於狩獵在畲民生活中佔有突出的地位,信奉獵神自古以來就是畲族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客家人受畲族的影響也普遍信奉獵神。據人類學學者做的民俗宗教調查,「村民認為壁越陡、流越急,『獵射神』越有靈感。出獵前祭禱,獵獲後用獵物祭謝。若山裡田園遭野獸侵害,亦祭禱『獵射神』。」「獵射先師」的象徵或是溪水急流邊石壁,或築一小石壇,壇后立一石。打獵前,在獵神前燒香禱告,獵獲後用獵物祭謝,若獵獲豐,再用三牲祭謝。若要獵虎、野豬,要在獵神前殺豬祭禱。」

畲族獨有的鳳凰裝

傳說,畲族的始祖因打仗有功,皇帝就把自己的女兒三公主嫁給了他。成婚後,皇后給女兒戴上鳳冠,穿上鑲著珠寶的鳳衣,祝福她像鳳凰一樣給生活帶來祥瑞。三公主有了女兒后,也把她打扮得像鳳凰一樣。當女兒出嫁時,有鳳凰從廣東的鳳凰山銜來鳳凰裝給她做嫁衣。

鳳凰裝,是紅頭繩扎的長辮高盤于頭頂,象徵著鳳頭;衣裳、圍裙(合手巾)上用大紅、桃紅、杏黃及金銀絲線鑲綉出五彩繽紛的花邊圖案,象徵著鳳凰的頸項、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飄蕩不定的金色腰帶頭,象徵著鳳尾;佩于全身的叮噹作響的銀飾,象徵著鳳鳴。

已婚婦女一般頭戴「鳳冠」。它是在精製的細竹管外包上紅布帕,懸一條30多厘米長、3厘米寬的紅綾做成的。冠上有一塊圓銀牌,下垂3個小銀牌於前額,稱為「龍髻」,表示是「 三公主」戴的鳳冠。

從此,畲家女便穿鳳凰裝,以示吉祥如意。有些地方把新娘直接稱為「鳳凰」。因為新娘具有「三公主」的崇高地位。所以在新郎家拜祖宗牌位時是不下跪的。娘具有「三公主」的崇高地位。所以在新郎家拜祖宗牌位時是不下跪的。

畲族的節日 祭拜祖先「七帝公」

畲民每年的農曆四月初九,都要隆重舉辦祭拜祖先「七帝公」活動。每逢農曆四月初九這天,散居在外或外出工作的畲族人都會儘力趕回漳溪參加祭祖活動,像過年那麼熱鬧。

以前老人傳說,農曆四月初九這天,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騎馬在前,由五路兵馬開路,打著番旗,敲鑼打鼓放槍放炮挨家挨戶巡遊,路過每家每戶門口時,戶主都要準備好大米、銅錢等貢品,即所謂的「藍大將軍出巡」,亦稱「畲族招兵節」。

畲族精巧的編織工藝

畲族的編織工藝最受讚譽的是綵帶和竹編。綵帶即花腰帶,又稱合手巾帶。畲族姑娘從五六歲起,就跟著母親學習編織綵帶,綵帶精緻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靈手巧的重要標準。姑娘定婚時,在送給男方的回禮中,必須得有親手織的綵帶。綵帶既是裝飾品,又是擦汗撣塵的生活用品。從內容上說,有「十三行」、「十二生肖」、「水擊花」、「銅錢幫」、「五字帶」等。直接在綵帶上綉吉祥祝福等內容的在畲鄉更為流行。

畲族地區盛產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為竹編工藝品生產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除日常生活用的屏風、掛聯、枕頭、席子、椅子等外,還有許多造型生動,美觀精巧,色彩鮮艷的筐、籃等。如鵝形筐,以鵝身為容體,以回首的曲頸為提梁,以乳白原色竹篾為羽毛,栩栩如生,美觀實用。許多竹編工藝品已遠銷海外,深受人們的青睞。竹編中堪稱畲族一絕的是斗笠。斗笠以五彩九重篾編織而成,既精緻輕巧,又滴水不漏,配上水紅綢帶及各色珠子,更加耀眼奪目。畲族婦女在外出趕集或走親訪友時,都要戴上花斗笠。

除編織工藝外,畲族刺繡藝術也值得一提。婦女喜歡在衣裳的領上、袖口、衣襟邊和圍裙上刺繡圖案花紋。花紋有寫實的自然紋,如梅花、牡丹、蓮花、桃花、菊花、竹花、蘭花、喜鵲、鳳凰等,有變形的幾何紋,如鎖同、萬字、雲頭、雲勾、浮龍、山頭、柳條等。生活用品上裝飾刺繡圖案的有枕套、帳簾、童帽、鞋面、肚兜、五穀包、煙捻子袋等。綉品色彩對比鮮明,因而亮麗喜人。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