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擬推檢測實名制 民眾指恐起反效

【新唐人2012年2月9日訊】(新唐人記者綜合報導)中共衛生部9日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針對部分省份擬推行艾滋病檢測實名制,認為實名制利於治療和預防。但是亦有不少人看到中國社會大部分民眾對艾滋病人抱持歧視態度,擔心實名制會造成潛在感染者不敢去檢測了。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表示,國際上很多研究證明,只要告訴這個人是陽性感染者,他的艾滋病傳播活躍程度會下降大約70%,所以檢測和告知成為很好的控制方式。如果沒有實名制,連結果都很難通知本人,通知以後又沒有辦法采取很好的治療措施,就會影響艾滋病防控成效。

被問及是否有可能在中國推廣實名制監測時,王宇表示,有關效果還待評估。

而反對者則認為這可能讓大部分本來可能納入檢測和治療的人不再自願去檢測,防艾形勢反而更加嚴峻。一位艾滋病毒感染者表示,在目前社會存在對艾滋病人嚴重歧視的情況下,實名制可能會影響潛在感染者對艾滋病毒檢測的積極性。“即使規定不能公布檢測者信息,但實名制後,可能潛在的感染者也不敢去檢測了。”他說,畢竟實名檢測存在隱私泄露的風險,在面對巨大社會壓力時,有些人寧願選擇放棄。

盡管草案審查稿中也明文寫道“未經本人或者其監護人同意,不得公開艾滋病感染者的姓名、住址、工作單位、肖像、病史資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斷出其具體身份的信息。”可在醫患關系不容樂觀的普遍環境之下,如果說醫患信任機制的缺失是大概率事件,那僅僅憑借著一紙“草案” 就想讓患者放心就是小概率事件,“草案”也不可能讓患者找到安全感、歸屬感。

中國社會至今大部分民眾仍然對艾滋病人持歧視態度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對艾滋病的認識,由無知造成的恐懼。

現居美國紐約的艾滋病防治專家何大一教授,是國際知名的艾倫戴蒙德艾滋病研討中央主任,致力於艾滋病防治工作24年。

2011年11月何大一教授在清華大學艾滋病防治演講中,有學生問道,當前中國防治艾滋病的最大障礙是什麼?何大一回答福說,最大的障礙在於公眾普遍缺乏對艾滋病的正確認識,許多人仍對艾滋病患者懷有非理性的膽怯和輕視,對正確預防艾滋病的方式短缺了解。如能戰勝這個障礙,增強防治艾滋病知識的普及,艾滋病防治工作將會進展得更加順利。

香港艾滋病基金會總幹事連愛珠女士曾表示,國內很多的政府機構推行反歧視教育,但這些反歧視活動還是停留在喊口號階段,重要的是應該鼓勵民眾和醫護人員需要思考、反省是否應該避開或是拒絕艾滋病人。

她指出,第二是從立法層面來杜絕歧視現像。在香港的艾滋病人並非沒有受到歧視,可是香港政府於一九九六年通過反歧視立法,也就是一方面教育群眾,預防歧視的發生。但是如果仍然出現歧視人的現像,這就等於侵犯他人的權益。這是就要以法律進行懲罰。這種教育和司法並行的手段(對減少歧視)有一定的效果。

網友認為,實行艾滋病檢測實名制的理想“前提條件”是,加強民眾普遍對艾滋病的正確認識,讓民眾都能夠客觀、科學的認識艾滋病,以理解、寬容的心善待艾滋病患者。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