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毅:中共縱房產泡沫大火 再當消防員?

【新唐人2011年12月8日訊】中國指數研究院12月1日發布11月份全國100個城市住宅價格樣本調查數據顯示, 11月份,十個最大城市的新房價格依然保持下跌,全國100個大城市的平均房價跌幅為0.3%。業內專家普遍認為,中國房地產市場已經進入拐點,對於中共領導層擺出一副堅決打擊房產泡沫的架勢,不過,這場房產泡沫大火的始作俑者是中共,現在又頻發指令要滅火,最終的目的是讓老百姓去買單。

在這十大都市中,房價平均跌幅為0.4%,每平方米下跌15.663元。儘管房價跌幅不是很大,但成交量自年初以來持續下滑,出現有價無市的局面。中國指數研究院監測的30個城市中,逾六成城市成交面積環比下降,7城市跌幅超過30%。其中廈門跌幅最大,達59.95%;其次是惠州,跌幅為42.46%;天津、深圳、廣州、杭州、南京等一二線重點城市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12月5日,北京多家機構提供的數字顯示,今年前11個月,包括期房和現房住宅,北京新房銷售面積約820萬平方米,同比下降超過20%,也創下了自2006年有網簽數據以來的新低。

中共副總理李克強上個月在視察河北時聲稱,明年將繼續遏制房價過快上漲。

房地產泡沫是中國官商勾結共同壓榨百姓血汗的產物

眾所周知,吹脹中國房地產泡沫的力量主要有三股:中央銀行投資拉動、地方政府融資和濫用職權透支土地資源的推動、開發商對利潤無止境的追求。那麼這三股勢力糾集到一起共同吹脹中國房地產泡沫背後的真正動力何在?

7月26日,財新網刊登一組與房地產開發有關的20名高官受賄情況一覽表:

以上20名高官的共同點,是有在土地出讓、工程承攬、工程建設、城市規劃、市政建設、房地產開發與經營等方面為他人牟取利益,進而收受他人賄賂的行為。有的雖不分管地產,但利用其職務影響力,仍能為開發商或企業謀取各種非法利益。

央行—房地產泡沫的罪魁禍首

最近,著名經濟學家何清漣在她的博客中指出:「自2009年開始,央行超量發行貨幣,作為政府投入刺激經濟。中央政府自2009年投入4至5萬億資金。」

何清漣認為,地方政府也大量利用融資平台舉債近14.4萬億刺激經濟,據說這些錢當中約有一半進了房市與股市,使得中國這兩大經濟泡沫得以繼續脹大。

何清漣還指出,「由於種種原因,周小川這個央行行長對中國的貨幣政策作不得主,他主政的央行,最多是中央政治局與國務院的一個工具」。

近年來,中國銀行業在推動房地產業不斷「繁榮」的過程中,作為直接拉動者在其中的獲益也是驚人的。

據中共官方媒體報道,截至2010年底,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95.3萬億元,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前(截至2002年底)的4倍,比上年增長19.9%;負債總額89.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9.2%;所有者權益5.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31.2%。

2010年英國《銀行家》雜誌全球前1000家銀行排名中,來自中國的銀行從1989年的只有8家上榜增加到2009年的52家,再激增至2010年的84家,20年間增加了近10倍。目前這84家銀行的總資本佔到千家銀行總資本的9%,而稅前利潤則高達千家銀行的25%。2010年,工商銀行[4.20 -1.87% 股吧 研報](601398)以總資產13萬億元、總市值1.4萬億元,居全球上市銀行之首。

因此,可以說,沒有央行4萬億的投資拉動以及歷年來不斷注資的扶持,就沒有中國房地產業的今天,同時沒有房地產業的「十年繁榮」也沒有中國銀行業目前的「盛世」。

地方政府—房地產泡沫最有利的推手

在1994 年分稅制之前,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收入是中央和地方分成的制度,分稅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收入主要歸地方所有,並且成為地方財政的一個重要來源。特別是2002 年土地主要是「招拍掛」方式出讓后,土地出讓金收入成為一些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形成所謂的「土地財政」。這也是中國房市連續10 年飛漲背後的最大推手。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研究員管清友在其微博中對此進行了披露:1989 年至2010 年的21 年間,中國土地成交價款增長了6732 倍,而賣地收入佔地方財政收入的比例漲幅也超過300 倍。

據中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調研報顯示,在一些地方,土地直接稅收及城市擴張帶來的間接稅收佔地方預算內收入的40%,而土地出讓金凈收入占政府預算外收入的60%以上。在「土地財政」上,地方政府最核心的做法是土地整理,就是政府運用行政權力把集體所有或其它用途的土地整合后,進行招拍掛,價格就會翻幾番甚至十幾番、幾十番,其中主要來源是非法侵佔的農民耕地。

大陸《財新網》曾經援引專家的分析指出,土地財政具有許多弊端:

第一,土地財政惡化了國民收入分配,抑制了民間投資。本世紀初,就有財政專家研究提出,當時中共政府的各種收入加起來,已佔GDP的30%以上,達到甚至超過發達國家的水平。政府收入佔GDP比重過高,一方面導致居民特別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另一方面抑制了社會投資。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土地收入大多集中用於城市,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惡性化的擴大了。
  
第二,政府投資影響了產業結構調整,加劇了產能過剩。政府掌握的大量資金投向哪裡,對產業結構的變化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多年來,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收入主要投向城市建設,刺激了建築業、房地產業的大繁榮,帶動了建材、民用電器、民用五金、民用化工等產業的發展,生產能力嚴重過剩。這條產業鏈基本處於低端,過度的發展佔用了大量社會資源,而高新技術產業無人問津,形成網民們經常調侃的「喬布斯炒房地產」現象。
  
第三,更不能忽視的是資源、資金的嚴重浪費 。土地出讓收入由本級政府「自收自支」,長期缺乏收支規範與監督機制。近些年來,各地搞了不少「樓、堂、館、所」和「政績工程」,攀比之風愈演愈烈,老百姓深惡痛絕。在此過程中,黨政幹部財大氣粗,揮金如土,為所欲為;同時「土地尋租」活動愈演愈烈,公款化為個人「灰色收入」的現象屢見不鮮,公眾反應強烈。
  
第四,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發展愈演愈烈,使大批農民流離失所。這部分人口佔中國人口總量的絕大部分,而中國社會福利保障系統並不涵蓋這部分人群,換句話說,農民一旦離開土地,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只能是死路一條。這種社會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會爆發,將會引起顛覆性的社會動蕩。

壟斷開發商和現代官僚—房地產泡沫的最大受益者

「中國房地產開發行業暴利驚人。」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專家梅新育在今年年4月27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直言。

梅新育曾在2003年對北京地區房地產業的利潤率做過間接估算,以地處西四環和西五環之間的玉泉路周邊地區商品房為例,其銷售利潤率大概為34.7%,投資收益率則高達138.8%。而福州市物價局在一份年報中公布,對23個樓盤的調查數據顯示,開發商利潤率平均約50%,最低約20%,最高超過90%。其中利潤率超過50%的樓盤有10個,呈現出樓盤越高檔、利潤率越高的特點。有媒體曾報道稱,杭州、上海的多個樓盤利潤率都超過100%。

梅新育說:「中國房地產開發行業更是暴利驚人,成為造就中國大陸億萬富翁的最大溫床,在中國大陸的各類富豪榜上,房地產富豪們始終占居著顯赫的地位。」梅新育說,在「福布斯2005中國富豪榜」上,前50人中有15人以房地產為主業或主業之一,另外至少有3人也涉足了房地產投資。

今年,大陸央行公布了一份有關「中國官員向境外轉移大批資產」的研究報告。在這份名為《我國腐敗分子向境外轉移資產的途徑及監測方法》的研究報告中,披露了中國貪官在近15年的時間內,是如何將多達8,000億人民幣轉移至國外。報告分析說,90年代中期以來,國家外逃黨政官員、企業高官的失蹤人員在16,000到18,000人左右。

網民對此發表議論時指出,官方公布的數字還不夠個零頭。中國房地產業所造就的「億萬富官」遠比企業界的億萬富翁多。

百姓—房地產泡沫的最終受害者

今年5月中旬,新華社記者曝光河北省廊坊市香河縣從2008年以來,打著城鄉統籌、建設新農村的旗號,通過「以租代征」等方式,大規模「圈佔」耕地。據農民反映,政府違規圈地高達萬畝以上。記者向香河縣政府求證時,香河縣常務副縣長凌少奎承認違規、違法佔用土地4000多畝。

4月19日至5月6日,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走訪了該縣60餘個村莊,對38個村莊的土地增減挂鉤情況進行統計調查,發現: 約4萬畝耕地被閑置或修建廠房、商品房等,其中多數為基本農田;香河縣隸屬河北省廊坊市,下轄7鎮2鄉,面積458平方公里,人口31萬人,是中國最小縣級行政區劃之一,如此小縣竟有4萬畝耕地被強佔,全國侵佔農民耕地的現象可見一斑。

群眾反映和記者調查發現,香河大量耕地「低價」租用後,經政府層層「包裝」,改變土地用途,以高價「倒賣」給開發商用於開發。村民反映,自己「口糧田」被徵佔後,得到的補償很少,生活難以為繼,儘管工資低的可憐,也得不到開發商的建築工地打工,成為開發商與政府聯手組建的「農民血汗壓榨機」下的填充料。

在大陸城鎮,市民的祖屋在得不到合理補償的情況下被強拆的實例更是不勝枚舉,為抗拒強拆跳樓、自焚的事件時有發生。中央銀行、地方政府、壟斷開發商三股勢力互相勾結,共同打造中國房地產業十年的輝煌,也鑄就了中外歷史上最嚴重的泡沫經濟,由於資源分配不公而造成的社會積怨也得到了空前的加深。

大勢將去,各個利益集團出現裂痕

根據中共國家統計局發布的1-10月份固定資產投資數據顯示,1-10月份房地產開發商資金來源約為6.8萬億元,其中來自國內貸款比重約佔15%(同比增長1%),企業自籌資金佔比約為41%(同比增長30.8%),其他資金(包括定金及預收款和個人按揭貸款)佔比約為42%(同比增長18.8%)。

分析認為,這說明受當前房地產調控及貨幣緊縮的雙重影響,作為房地產開發最重要資金來源的銀行信貸增長及佔比已大幅收縮。企業自籌資金已上升為房地產開發企業最重要的資金來源。

有分析指出,這次房地產大滑坡與以往不同,由於多年來中國經濟畸形發展,生態資源包括土地資源透支殆盡;佔全國人口多數的溫飽家庭收入水平已接近底線,再也沒有油水可榨;多重社會矛盾已浮出水面,一觸即發;

此外,面臨十八大換屆,各股政治勢力角逐日益公開化,經濟利益對中共高層的吸引相對政治影響來說已處於明顯的次要地位,因此指望央行再次出手托市似乎不太可能。

大部分房地產開發商都已「彈盡糧絕」,面向房地產開發商融資的一扇扇大門都已關閉,許多開發商把融資之手伸向了民間借貸即黑市高利貸。

9 月24 日,鄂爾多斯市中富房地產開發責任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福金不堪債權人追債壓力,在辦公室旁的男廁所內上吊自殺。此前,中富因為1.5億的項目售房按揭貸款遲遲沒有獲批,已經面對著經營困難。債權人差不多都從9 月份就沒有拿到利息了。而公司第二大股東王福金自殺前面對著月息高達3%、總額2.63 億元的貸款,意味著每個月他光利息就要支付789 萬元。

據官方報道,過去6 年間,鄂爾多斯房價上漲了5 倍,人均擁有住房目前已達3 至4 套房,按照當下的建設速度再過兩年人均住房擁有量將達到10 套以上。而今年以來,持續的信貸緊縮政策導致開發商資金鏈受壓,7 月份之後鄂爾多斯房地產市場幾乎沒有成交。現在不少項目已經停工,不僅工人向老闆要債,老闆和老闆之間也在互相討債。

業內人士稱,王福金事件並非孤例,近幾個月來,「鄂爾多斯現象」已在全中國迅速發酵,多年來由央行、地方政府、壟斷開發商組成的號稱「鐵三角」的利益集團共同體開始在全國範圍內破裂。

縱觀多年來中共政府的作為,無非是周期性的投資「救市」,縱起了泡沫經濟的大火,而後又「宏觀調控」,充當英勇救火的消防員,最後看家的招數是大量印鈔票,超量發行貨幣,最終結果是造成貨幣貶值、物價飛漲,各利益集團在泡沫中賺飽賺足後由中國人民買單。

然而,在中國社會矛盾極度尖銳化的今天,特別是互聯網等通訊手段已高度完善,遠非22年前六四之時可比,信息傳遞足以在瞬間可以讓受眾達到數以億計,許多網民質問:黨中央還敢故伎重演,再賭一次玩鈔票的遊戲嗎?他們還輸得起嗎?

文章來源:作者提供 新唐人首發,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視頻新聞:【禁聞】中國房地產泡沫破裂利弊 專家評析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