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投資行美林分析 中南海隐瞞債務規模

【新唐人2010年11月7日訊】美國經濟爆發危機以來,不少西方經濟分析機構,都把希望寄托在增長強勁的中國市場上。而西方一般民衆因爲缺乏專業知識和對中國深入的了解,也很少能對如大銀行或保險公司的中國市場分析,提出自己的質疑。但德國金融分析界開始異軍突起的所謂“市場獨立分析師”逐步地在試圖填補這一空白。

質疑中國增長模式

阿列克瑟大·佩波爾(Alexsander Peball)作爲經濟學者,從事“市場獨立分析師”的職業已有十年了。這位以向理财客戶提供所謂“股市分析快件”爲生的年輕人,不從屬于任何大公司,并聲稱自己和任何大型股市投資機構沒有咨詢合同。在他提供的産品中,絕對不建議或否決任何國家任何公司的股票或者債券。

在與本台記者交談中,他提出對西方對中國市場的通常分析的懷疑,指出:尤其是自己出售股票或基金的各大銀行和保險公司,更是在自己的世界經濟分析中,把中國經濟的現狀和前景描寫得十分誘人。間或也有比如德國的德意志銀行提出要警惕,中國的房地産市場泡沫和通貨膨脹的聲音,但在德國經濟媒體中這樣的聲音,不屬于主流,而提出中國增長模式問題的人就更少。佩波爾認爲中國的模式是:

“中國的增長主要集中在對基礎設施的投資上。近年來,主要有地方政府融資。地方政府本沒有融資的權利,卻想盡一切辦法,在預算外利用所謂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繞過法律的禁忌。這一點很像美國2007年爆發的次貸危機模式。”

質疑中國貨币總量

觀察德國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分析,會發現在本國非常關注貨币總量、始終大聲疾呼要警惕通貨膨脹的西方經濟師,甚至包括大銀行市場調查部經濟師們,卻很少關注中國貨币總量從1997年以來,始終以兩位數增長這個事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德國的中國經濟研究專家,在對本台記者談起中國經濟狀況時,認爲中國國家債務規模很小,所以即便貨币發行很快,隻要經濟增長速度很高,也還問題不大。這和美國政府高負債不可同日而語。但佩波爾恰恰對此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中國要增長,中國能增長,唯一的問題是不惜一切代價。中共政府主要不是通過公開負債,來解決增長需要的資金,而是通過過快過量發行貨币。多年以來,中國平均每年貨币總量增長超過20%。即便在2008年底2009年年初,美國政府在大幅度向市場注入資金,以救燃眉之急的時候,美國的貨币發行量也還遠遠達不到這樣的規模。”

質疑中國國家負債總水平

事實上,中國中央銀行前不久提出的貨币計劃執行報告,印證了這位杜塞爾多夫孤軍奮戰的“獨立市場分析師”的看法:43萬億過量發行的貨币,即便在北京政府那裏,現在也被定義爲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重大挑戰。當然,“獨立”的身份并不意味着佩波爾拒絕和其他經濟分析機構合作,甚至普遍懷疑那些機構對中國經濟的分析。比方說對中國國家負債到底有多高,有沒有接近或超過國家負債不能超過國民經濟總值的60%的這條紅線,佩波爾就選擇了曾一度備受質疑的美國投資銀行美林(Merrill Lynch)的分析:

“中國國家官方公布的國家債務負擔不高,隻有百分之二十;但如果把地方政府融資缺口也計算進去,這個負債規模就可能達到國民生産總值的75%。這是美林-美洲銀行提供的數字。”

來源:德國之聲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