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京:金銀氣衰,革命氣升

【新唐人2010年2月4日訊】年前讀到王怡對《十月圍城》的一篇精彩影評,文中提到“自晚清革命以來,港九之地,‘不但有金銀氣,且有革命氣’”。最近香港興起的“80後”反高鐵運動讓我意識到,《十月圍城》的制片人之所以在此時選擇晚清革命這個題材,是感知到了香港乃至整個中國正在發生風向轉折:一個繁榮時代的終結和一個變革時代的到來。

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不可能不清楚這種安排對中共一黨專制隱含的長期風險,香港可能再次成為中國革命的一個策源地。鄧小平干的壞事不比其他中共元老少,卻還是能夠贏得不少人的尊重,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他不僅為黨謀,也為國謀,他在維護一黨專制的同時,也敢於推行一些對中共政權有很大風險的變革,給這個國家多留一分生機。他說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說明他認識到未來中國的政治制度只能由後人來決定,而香港的未來一代,將不僅有權利決定香港未來的政治制度,也有權利參與決定中國未來的政治制度。

香港80後反高鐵運動標志著由新一代人決定中國未來政治制度的過程已經開啟。令人興奮的是,新一代人對他們的歷史使命表現出了意想不到的自覺和堅定,展現了新的政治理念。在我看來,打出“80後”這樣非意識形態的旗號,並非策略之舉,而是體現了新的政治理念:現代社會的政治說到底不應是意識形態之爭,也不應是眼下利益之爭,而是關乎社會公正和存續之道的辯爭,沒有青年人廣泛和直接參與政治,不可能維護社會的公正和長遠。80後反高鐵運動繼承了百年前中國變革先驅的重要理念:只有行動才能改變不公正的社會,但是,他們完全摒棄了孫中山代表的職業化和陰謀化的“會黨”方略,而寄希望於可持續的地方性集體行動來推動公民社會的成長。

香港80後反高鐵運動雖然是一個地方性的政治博弈,但其政治理念對內地居民會有很大的啟示,其現實進程也將非常直接地影響內地的政治發展。這是因為,香港和內地畢竟面對的是同一個專制的中央政府,這與《十月圍城》所描述的殖民時代已完全不同。中共當局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香港的地方政治博弈與內地的地方政治博弈連成一氣,加劇中央政權合法性的危機。因此,中共當權者一直期望通過向香港輸送經濟利益,換取香港多數人對中央政權的順從。

香港80後反高鐵運動表明,這個基本策略對新一代香港人不再奏效,而最根本的原因恰恰是中共當權者的國策。中共的國策不僅傷害內地人的長遠利益,也傷害香港人的長遠利益,這一點集中地表現在香港高鐵的決策上。香港是否要投百億美元的巨資建高鐵?這本該由香港人自己決定,但誰都明白,此事早已“被決定”了。香港人更清楚的是,如同內地許多大型投資決策一樣,這個決定參雜著貪腐權貴的私利。

中國權貴借公共投資為名,大肆揮霍國民血汗以自肥,早已成為最大的公共災難。參與其中的人都明白,這種傷天害理的缺德事總有一天會因百姓反抗而干不成,因此一次又一次以末日前最後一次盛筵的瘋狂心態,策劃更大的項目。廣州的亞運工程,是一個新的典型。投資總額估計高達 2000億元的巨大工程不僅引發市民大量投訴,逼得市長公開道歉,而且發現許多不必要的支出。僅花崗岩鋪路面改為水泥一項,就可節約5000多萬元。

由於溫家寶對全球金融危機反應過度,天量的政府投資制造了巨大的資產價格泡沫,權貴們又一次大發橫財,而普通人,特別是青年人的生計前景更加暗淡。在這種背景下,內地青年很自然對香港80後反高鐵運動發生共鳴。正因如此,中國官方媒體對這一重要事件都好像視而不見。但香港80後反高鐵運動,並非一時之衝動。這些生長在中國大陸第一個法治社會的香港青年,像當年活躍於港粵的革命志士那樣,蔑視貌似強大的專制政權,他們將繼續以行動堅持公民社會的理念。不論中共當權者是否順應現代文明的潮流,都不可能阻止公民社會理念在內地傳播,因而無法阻止一場革命性的社會變革到來。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