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輸液”為何取代了打針

【新唐人2010年1月13日訊】在中國大陸,因感冒去看病,“感冒了?輸液吧!好的快”,絕大多數患者會聽到大夫這樣說。以前感冒之後,除了吃藥,打幾針也是常見的治療方法。但不知何時起,幾乎都不見打針的蹤影。從大醫院到基層醫療機構,輸液室內都是人滿為患,放眼望去都是吊瓶,很難看到一個打針的患者。

在世界衛生組織用藥提倡方式中,口服、皮下肌肉注射(打針)和靜脈滴注 (輸液)中,前兩者被醫學界公認是最安全、最益于患者身體健康的方式。

“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山西醫科大學一藥學專家說,吃藥、打針、輸液這三種方式,輸液的入藥過程省略了體液和細胞的免疫環節,藥液通過血液直接作用心臟,可能產生的副作用最大。

那如今為何輸液如此盛行,打針卻悄然淡出呢?

根源:輸液醫院利潤更大

一位行醫20餘年的老大夫算了一筆賬。以常見的普通感冒為例。“吃藥治感冒,最多不超過20元。”若是打針,常規藥劑為安痛定+地塞米松+ 病毒唑+阿米卡星等,價格一般為15元左右,以一周為治療週期,加上注射費等相關費用,總開銷一般為百元左右。“相比吃藥、打針,輸液費用最高。”這位老大夫說,輸液治感冒的常用藥為抗病毒+抗感染+協同藥+液體+輸液器+床位費+輸液手續費,患者用藥越好,費用就越高。“即便是在普通診所,每天也得百元左右,如果輸上6天,至少要花600元。在大醫院看病,價格還得翻一番。”

按此計算,從打針到輸液,普通感冒患者所花藥費要漲近6倍。按照常規,醫生一般開3天的輸液劑量,你說打一天看看,醫生會說一天沒有效果,一定要開3天,所以,現在看一個感冒,花個兩三百元是平常事了。而且,除了藥的價錢,如果你需要床位,則又要收取不等的床位費,有些醫院甚至連輸液坐椅也要按照豪華程度不同收費。

無奈:人體抗藥性增強

人體“抗藥性增強”也是普遍採取輸液治療的原因之一。“近年來,大量使用抗生素造成人體內病毒的抗藥性越來越強。”一業內人士說,“十幾年前,治發燒感冒,醫生只需開一支80萬單位的青黴素,打一針就治好了。而現在,普通感冒就得近800萬單位的抗生素。”他算了筆賬,如今要治療普通感冒,按打針的給藥量算,患者要挨十多針。“就算勻開,每天兩針,也得打5天。疼痛不說,治療效果還差。所以,如今看病只能選擇輸液。”

而且,由於病毒的“適應性”,患者常使用抗生素藥物,也使體內不斷產生“新一代耐藥菌”,導致原有抗生素失去治療效果。“所以,治病的藥是越用越好,藥量是越來越大,費用也自然猛漲。”

醫院在利益的驅使下,不斷的給患者用貴藥、好藥,人體的抗藥性也不斷增強,造成惡性循環,不使用大劑量的抗生素都達不到治療效果。是藥三分毒,如此大劑量的抗生素進入人體,在殺死病菌的同時,也在極大的傷害著人體。因此,有很多患者都深有體會,在經過輸液治療後,身體感覺特別虛弱。

呼籲:打針不應被取代

醫學專家提出,“不必要的輸液對患者來說,就是花錢買痛苦,對國家來講,更是醫療資源極大浪費。”有資料顯示,在國外,輸液治療有嚴格控制,門診輸液率一般只在 10%以下,而中國的輸液率卻高達60%—70%。

“打針雖然有弊端,但不應完全被輸液取代。各種抗生素被大劑量、頻繁使用,既鍛煉了細菌的耐受能力,又減弱了人體免疫力,長期下去,究竟還有什麼藥能治人類的病……”這位專家非常的憂慮。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