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互动】中西教育方式 我们选择哪一个?

【新唐人2015年08月29日讯】【热点互动】(1354)中西教育方式 我们选择哪个:英国广播公司本月播出的记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讲述了英格兰汉普郡一家顶级中学的50名学生接受来自中国的5名老师的中式教学上课一个月的情况,中国的教学方式也引起了英国学生的水土不服,而中国老师抱怨英国学生太自由散漫,有关中西方教育制度的比较和讨论一时间也成 为海内外华人热议的话题。中西方教育究竟区别在哪里?孰优孰劣?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您更愿意选择哪种教育方式?

主持人:观众朋友,关注全球热点,与您真诚互动,欢迎您收看这一期的《热点互动》热线直播节目。近日的英国广播公司的一部三级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是否足够坚强?”中式教育引发了强烈的讨论。

这部纪录片记录了在英国南部的汉普郡的一所顶级中学的50名学生,接受5位来自中国老师的中式教育一个月的情况,引了中西方之间教育的一个巨大的冲撞和思考,其中英国孩子对于中式教育的水土不服,以及中国老师抱怨英国学生的散漫、自由等等的可见一般。

究竟中西方教育之间的差异有多大?这背后又孰优、孰劣?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巨大的差异?您又会做何选择?围绕着相关话题我们将和观众朋友展开讨论,我们在开始之前首先请大家观看一个背景短片。

这是一个英、中两国的试验项目,由英国广播公司BBC主导拍摄为纪录片,看看中国式教育方法在英国实施会产生的效果。

5名中国教师被安排于汉普郡一间中学任教4周,教授对象是50名13、14岁的中三学生,课程包括数学、科学、普通话及体育。学生们需要每天早晨7点到学校,晚上7点才放学,而且每天在学校只能穿校服,每周还要参加一次升旗仪式。

几天下来,这些老师表示,英国学生上课精神不集中,课堂纪律散漫。英国慷慨的福利制度让学生缺乏雄心壮志以及纪律的约束。

参加这次试验的另一位杨老师说:在中国,我们不需要掌握课堂管理技巧,因为所有的学生很自然的守纪律。但是在这里,这是教学最具挑战性的一部分。

英国《每日电讯报》刊登文章指出中国教师教授英国学生的感受和评价,文章说中国老师对我们的学生做出了很差的评语:“无礼、懒惰、被福利宠坏了。”

文章还说中国老师让英国学生用脑,不许讲话、不许问问题,英国这所学校的校长对中国式的教育方法的评价也不高,认为非常乏味。学生们形容中式教学法把他们变成了机器人。

校长认为这是因为中式教育方法与英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存在冲突,英国学生习惯了可以向老师提问,并且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老师的尊重。

根据BBC的报导,学生兰斯基表示,整个试验和我想像的不一样。她说:“我感觉学生根本没有发言权,一切由老师说了算。”她唯一学到的是如何快速的抄笔记,并听老师向学生们“布道”。

主持人:中式教育、西方教育到底孰优?孰劣?带来这样的问题,今天开始我们的节目。您现在正在收看的是《热点互动》热线直播节目,欢迎您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参与讨论或提出您的问题。今天我们请到了三位嘉宾,一位是布朗大学的高级荣退研究员徐文立先生,另外一位是历史教育学者李元华教授,还有一位是时事评论员蓝述先生,今天请三位来共同讨论中西方教育和背后文化的冲撞。

可以说这部纪录片引发了强烈的思考,实际上在这个月,我首先想请教一下徐文立先生,我们看到这个纪录片的名字就非常有意思,它说“我们的孩子是否足够坚强?中式学校”这背后释放了一个怎样的信息?您怎样解读?

徐文立:这个题目真的很有意思,这个讨论也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我们会思考中国大陆的教育和英国的教育有什么样的不同?同时也会让我们去想一想,中国大陆的教育到底问题出在哪里?这个题目就很吓人,吓得英国的孩子们会想,中国的教育有多可怕?他们能不能有那样子的坚强?能够挺受得住?当然多多少少这个题目也有点意思了,有点言过其实,这些学生们还是挺过来了。我自己对于中国大陆的教育有自己亲身的感受,下回我有机会的时候再继续说吧。

主持人:好的,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就是中式教育是不是真的那么可怕?蓝述先生我不知您看到这个题目,和有机会看了这个纪录片之后,有什么样的感想?

蓝述:我觉得这个题目本身出来它就已经是在点题了,就是西方的孩子他在一个非常自由的环境下长大,然后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结果他一下子放在一个一言堂,你只准听、只准记、然后不许你说话,然后教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绝对不能反抗,绝对服从,那么一个很专制的教育制度之下,他当然是不论从心理上还是从生理上,他都是受不了的。你一天就心理上受不了、不自由,生理上他一天要搞这么长时间待在那个地方,而且是非常不自由的环境里面,生理上也不舒服。所以它这题目就问:“我们的孩子够不够坚强?”我想它是问得恰到好处的。

主持人:接下来请问李元华教授,刚才从这个题目引发这样的思考,其实就是中西方的教育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异同?您怎么看待这背后之间的差异?

李元华:我想这个可能就反映出两种教育观念,一个就是教师、一个是学生。显然中式教育不管现在如何的所谓“改革”,但它还是一个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而英国是一个儿童为主体的教育。简单的说,这两个中间还不能突显这两种教育的矛盾。英国实际上BBC做这个节目的时候有一个背景,就是说在国际考试的评比当中,英国实际上是落后于中国。

因为大家都知道,中国是应试教育的强国、是大国,所以任何的考试,中国人都可以考得很好。所以针对这个背景之下,英国人是要思考是不是能把中国人的应试教育的东西拿到英国来看,可以不可以?所以在这个大的背景之下BBC拍这个片子,做了这个实验让大家看一看,也提出这个一个问题,就是说英国的学生够不够坚强、能不能接受这种中式教育?这是我的看法。

主持人:好的,徐文立先生我想请教您一下,因为您也在大学里教书,那么您怎么看待中西方教育之间背后的差异?您有什么样的观察?

徐文立:我想是一个教育培养的目的,中国大陆的教育是要培养好用的人才,或者说得不好听一点是要培养奴才,这样子的教育方法就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灌输式的。另外,把政治教育看得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现在我们看中国大陆的教育的结果,和以往有一个非常共同的地方就是,这种教育有的时候是说什么而不能做什么的,做什么是不能说什么的。

这个说起来有一点点怪,中国大陆会教育学生要爱祖国、替别人着想、要有集体主义、要有爱国主义精神;但是实际上学生们都知道,在现在这样一个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下,如果学生不给老师送红包就不会得到好成绩。我在中国大陆1993年第一次出狱的时候,一个邻居的孩子就回来跟他的奶奶抱怨,说人家已经是送电饭锅了,我们还送袜子,这个是不行的,而且学生都是说假话、不说真话,这是中国教育非常失败的一点。

以我自己的感受来说的话,这样的一种教育不会造成一个能够有独立思考、能够对社会负责任,所以中国有一位教授说,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培养了一些精致的自私自利者。这样的一些教育的方向和方法,决定了中国教育的失败。

主持人:有观众朋友打来电话,我们接听旧金山的刘先生,刘先生您好。

旧金山刘先生:我认为新唐人的节目很好,但是有时候题目出得有一些不太好,比如今天的“中西教育”,我认为“中”不能这样讲。我今年85岁,我大部分的教育是在大陆受的,那时候我们的教育和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全然不同,你们的题目今天要讲的是中共的教育不是“中”。

过去那个年代教出来的教授,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都得诺贝尔奖。那时候的教育是中国的教育,并没有错;现在不能冠一个“中”,把中国的教育仇化了。现在它弄到英国去做的教育,是共产党极权专制的教育。我就讲这些,更正一下题目。

主持人:谢谢刘先生,刘先生讲的也正是我要提出的问题。其实在比较两国的文化制度究竟孰优孰劣时,BBC又跟进作了一集访谈节目,其中几位学生和家长都表示最后还是倾向于选择英式教育。当然,几位嘉宾作何选择一会儿我们再问。

在选择英式教育的背后,我们再提到中式的教育,难道中式教育就没有好的方面吗?中国也是有五千年的文明,这背后是怎样的关系?怎么理解?我想请问蓝述先生的看法。

蓝述:我觉得刚才那位观众打电话讲得很好。其实中、西传统文化在基本层面是非常相近的。我们知道共产党把儒学扭曲了,说儒学是御用哲学,其实不对。

大家知道,儒学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中国人熟知的花木兰的故事,花木兰代父从军,代父尽忠,这是孔学讲的第一位“忠”。“忠”是什么?忠不是忠于政府,忠是把天下人当作自己的父母来孝敬,《孝经》里面讲“孝天下是忠”,跟西方讲的博爱非常相近。

第二,讲孝敬父母。花木兰代父从军12年以后,皇帝让她当大官她不当,她要回家孝敬父母。所以“忠”之后摆在第二位的是“孝”,孝就是家庭观念,这也跟西方的文化观念很符合。

大家看,在这个故事里面最不重要的是谁呢?最不重要的是皇帝。皇帝让她去当大官她不当,她要回家孝敬父母。皇帝什么意思?以现在的观念来讲就是政府,最不重要的是政府。博爱摆在第一,忠摆在第一;第二是孝,摆在第二位,最不重要的是政府。东、西方文化实际上在最基本的层面是非常契合的。

就像刚才那位观众讲的,现在是中共的文化。中共的文化把“忠”讲成是忠于政府、忠于党,所谓“集体主义高于一切”,“集体”是特定词,指的是中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它所要培养的这些人,完全是要忠于中共的,不容许有任何学术自由的空间,在教育上、体制上反映,那就是一言堂,专制。

主持人:我想请教李元华教授,因为您是专门研究历史和教育方面,您怎么看待目前中国的中式教育和古代传统文化的中式教育?您觉得有什么异同?

李元华:应该说区别很大。中国传统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核心,比如儒家的经典《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要发扬光大人类好的道德,这是中国教育最核心的理念,并不是空洞地去说。比如宋代,中国教育的一位哲人朱熹就讲,小孩的教育要“以事教”,以具体的事务像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开始培养,往着最后成为一个道德完善、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的构思,从小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他为儿童写了《童蒙须知》这本书。这就是中国传统的教育,从有最高的目标,也有很具体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

清末,由于国力衰弱和外族入侵,近代中式教育直接是引进西方的,所以在1949年之前,中国的教育和西方教育应该说是一体的,基本是一个模式,因为中国是向西方学习的。

有了差别是在哪呢?1949年中共篡政以后,对于中国的教育,表面上讲,是利用了中国人尊师重教或者重视教育的传统,大家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有出息的人,所有的民众,不管自己有文化或没文化,受过教育或没受过教育,都有这个愿望、都愿意对子女的教育尽心尽力去投入。这是表面形式,核心的内容已经开始变了,比如师生关系,中国人最讲究的师生关系,徐先生举的例子已经说明了,整个全在变异,变成了今天一个“四不像”的教育。

中国教育近一百多年来有过几十次所谓的“教育改革”,1949年之后,也是每隔5年、10年就有一次教育改革,从字面、从文书上来讲,你看它基本跟西方是一样的,用词也是一样的,但是本质上已经有很大的差别了。我先简单说这些。

主持人:我们再接听观众朋友的电话,加州的包女士,包女士你好。

加州包女士:主持人好,专家、学者们好。事实上,中式跟西式的教育实在说起来都是一样的。因为我们在很古老之前,《弟子规》上面都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在学习之前一定要预习,就跟我们现在在美国读书一样,不管是上哪一个年级的课,老师一定会跟你说,把课本上明天要讲的东西回去先看一遍。中国跟西方的教育我觉得应该是没有冲突,为什么有的人不喜欢中国1949年之后的教育方法?我想是跟它的政治体制应该有关系。谢谢各位。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三集纪录片的第三集,恰恰是把这50名经受中式教育的学生,和其他没有经受过训练的学生进行考试、对比,结果却出人意料,受过中式教育的学生取得了更高的分数。这是否说明中式教育的优异或是其它什么问题?徐文立先生,您对这样的结果感到意外吗?

徐文立:偶然一次的考试结果并不能说明什么。另外,我看已经有人评论这个问题,那些人是经过一个月密集型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的受教结果,那自然会比原来英国的那种教育方法教育出来的学生表面上的成绩会好一些。可能也验证了中国就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结果非常之糟糕。

我自己因为有16年坐牢,后来又出来了13年,所以不能够确切知道中国大陆的教育状况。我孩子小的时候,我第一次没入监狱之前,我真是领受过中国那种教育的残酷,一个字让你写100遍或是1,000千遍,我要陪我的孩子做功课做到晚上12点,我都急了,我说:“不做了,老师明天批评你,让他批评你爸爸吧!”简直是做不完!那时候我孩子才上的是一年级还二年级,那种负担的结果真的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经历。学习应该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特别我赞成应该做自己愉快的事情和学自己想学的内容,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主持人:刚才几位的意见,相对来说都比较一致,也比较推崇于西方式的教育。蓝述先生,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如果不是一棍子打死的话,难道现在的中式教育没有西方可以借鉴的地方吗?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蓝述:有没有借鉴呢?我觉得是有借鉴的,但是现在中共的这种教育方式,我觉得最好还是不要借鉴。刚才你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你看西方接受了中共的这种教育以后,成绩马上就上来了,这两种东西是不能把它拿来相比的,就像苹果和橙子是不一样的东西。西方的教育系统,比如德国,大家知道德国是得诺贝尔科学奖最多的国家,他们的孩子特别是越小的、小学的孩子们,坚决不让加班、加点,就让他玩。

因为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他的思维、他的用脑,是在感知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发育,如果在这段期间,加班加点地让他去死记、硬背,过了这段期间以后……不像是你今年没学数理化,明年你回来补上;补不上来,过了这段期间,发育不成熟是影响一辈子的。

中国的教育方式就不一样。比如很简单的一个例子,西方教小学生乘法、除法,认为乘、除法本身并不重要;乘、除本身有什么重要?不会乘、除法,5块钱上街买一个计算器就解决了。主要目的是启发对数字的认识,通过接触数字游戏启发开智、开慧,思维能力得到成长。

但是这种方式考试就不行,中国的家长就会说,教乘、除法很简单,把“九九乘法表”死记、硬背下来,背下来以后,考试时一点问题都没有。这两种方式,一种是着重于长远,从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去看问题,很难短期见效,但是它长期有效,这种情况,在考试的时候就比不出来。

你说中式教育训练的那几个,两个星期完完全全把乘法表背会了,所有的考试题目他都解决了,而且他交卷很快,考试50分钟,他可能半个小时就交卷了。为什么?他把乘法表背下来了。

可是西方完全是从开智、开慧的角度进行教学,他做题目就没你那么快,但是从长远来看哪个更好呢?我觉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自己去思考。

徐文立:我想补充蓝述一句话。蓝述刚才讲到,西方教育很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有一件事出乎我意料,他们能够鼓励学生包括小学的学生都要做的一件事,我们中国曾经古代教育非常强调的“格物致知”。

大出我所料之外,小学生就会格物致知、就会要研究问题,有两个特别突出的例子,芬兰一个11岁的小孩,居然识破BBC曾经报导的一张俄国人在北极水下插国旗的图片是虚假的;美国的一个小孩,居然能够发现美国的奥运会主席的学历作假,被揭露出来后,奥运会主席辞了职。这种格物致知的精神和做法,美国和芬兰的小学生都会做,这种自主的研究问题的能力,真是出乎作为我们中国人的想像。

主持人:我们快速接听观众朋友的电话,旧金山的陈先生您请讲。

旧金山陈先生:你好。我觉得今天这个题目的讨论很有意义,因为所谓“中国式的教育”定义是不对的。教育,从我们的孔老夫子开始,你看他的教育方式是什么样的?他是启发式的教育,他不是拚命灌输,而且他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救国、救民、救苦、救难的。你看今天全世界发明、创造,或者前10位、前100位、前50位的那些大学,有几位在中国?考试的成绩不算是什么,因为培养的人才是要对社会有贡献。

主持人:谢谢这位观众。李元华教授,针对中、西双方文化之间的对比,您会有一些什么建议?

李元华:我想可能要回归到教育的根本,教育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西方教育并不是没有问题,为什么有问题?是因为太过于强调儿童,一切围着儿童转,所以在设计教育理论上讲,对启智有帮助,但是可能也存在问题。当然今天中共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是专制文化在教育上的投注。

主持人:今天节目时间到了,这个题目非常大,大家讨论也非常热烈,但是我们时间非常有限,感谢几位嘉宾的点评、分析,感谢观众朋友的收看和参与,我们下次节目再会。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