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中国》作者:中国缺的不止是资源

【新唐人2013年9月22日讯】(新唐人记者柳青综合报导)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已经成了全球经济学家和企业界人士关注的一个问题。近日,《稀缺中国》一书的两位作者,马旸和叶文斌表示,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问题是“稀缺”,而这种“稀缺”并不局限在资源商品方面,还延伸到社会和政治问题层面。

《稀缺中国》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中国经济保持增长所需的那些东西都用光了,会发生什么情况?如果满足中国人的期望、实现中国人的渴望所需要的那些东西在变得稀缺的时候成本也变得更高的话,那该怎么办?

作者保尔森学院研究员马旸和PNC金融服务集团的资深国际经济学家叶文斌在近日接受了美国《华尔街日报》下“中国实时报”栏目的采访,解读了他们所认为的制约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稀缺”问题。

目前,中国已经在应对20年高速增长带来的环境后遗症,比如水资源萎缩,土壤毒化等,马旸和叶文斌却认为,对中国未来发展最大的约束是资源匮乏。

不过,马旸和叶文斌并没有把分析局限在食品、能源和铁矿石等初级商品方面,他们还把稀缺的概念延伸到了社会和政治问题方面。

马旸认为,从一开始,中国的自然资源条件就有限,但过去10年到15年那种极度的资源和能源密集型增长模式已经对本就稀缺的自然条件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且在未来的10年当中,这种增长对未来发展的涟漪效应将变得越来越明显。

马旸说,“稀缺这个观念已经在潜意识里跟了我很久。所有东西都供应受限成了一种日常体验。从地铁座位、个人空间到水、上医院(是的,我壮着胆子在中国去了几次医院),不管什么东西都有激烈的竞争,每个人似乎都想要比别人快半拍。”

至于预测,马旸说,他们更注重纠正有关中国当下处境的错误观念,而不是预测中国明天会处于什么境地。而且他们也已经看到,很多对中国的未来进行预测的人一次又一次地犯错。

中国的挑战归根结底就是经济和政治体制供应人们所需的限制?叶文斌称,这本书前面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对资源稀缺进行综述,包括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食品和劳动力。一般较少有人关注的是经济变化如何对中国的政治选择造成约束。

叶文斌指出,讽刺的是,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和其他官方喉舌的报导中一直能看到——加大透明度、让政府更负责、控制腐败、继续国营部门的改革、让资源价格合理化,等等。其中的挑战在于,如果不进行相当完备的机构改革、不实现政府与社会的进一步分离,在这些方面就不太可能有太大的成果。

“我们猜想,即将召开的中共三中全会所关注的许多问题将反映我们所强调的稀缺难题,也就是减少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视,更多地关注社会和制度方面的重大问题。”

叶文斌说,你在中国生活的时间越长,稀缺对普通中国人的影响就看得越明显。“当我告诉我的中国朋友们我写了一本关于中国的稀缺的书的时候,他们笑了,对任何一个生长在中国的人来说,这简直再明显不过了。但很多美国人被中国的崛起惊呆了,吓坏了,忘记了稀缺给中国带来的束缚,以及稀缺在这个世界中起到的作用。”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