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沒有皇帝陵墓的千古之謎 與神秘防盜術有關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5月17日訊】中國歷代王朝皇帝死後一般都有陵墓,但元代皇帝的陵墓至今一座都沒有找到,但這並不代表元代沒有帝陵。據史書記載,元代有其神秘的防盜措施,令人無法尋獲皇帝陵墓,甚至用衛星搜索也找不到。

翻開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帝王陵墓史會發現,各個朝代的帝王們為了防止死後自己的陵墓被盜,想盡各種方法,諸如在陵墓內部設置弓弩之類的機關、將陵墓內部灌上水銀、以及在墓碑上寫咒語等等。

不過,從現有的資料記載上可以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儘管古代帝王們用盡各種方法防盜,但還是有帝王陵墓被盜墓者破壞。唯獨有一個朝代的帝王陵墓例外,這就是元代的帝王陵墓。

到現在為止,考古學家們還沒有發現一座元代帝王陵墓,但這並不代表元代帝王沒有陵墓,恰恰相反,其陵墓的規格可能與其他帝王陵墓相比,絲毫也不會遜色,只是由於其採用了神秘的防盜措施,使得後人無法尋獲。那麼,元代陵墓究竟採取了什麼特別的防盜措施呢?

明朝葉子奇《草木子》中有關於元朝墓葬風俗的記載:元朝皇帝駕崩,「用囉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箍兩頭、中間)」。然後,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元朝皇帝陵墓的第一種防盜措施是「萬馬踏平」,這是蒙古族一種傳統的帝王墓葬風俗。歷史上有關於元朝墓葬風俗的記載,這種墓葬風俗不露絲毫痕跡,外人根本無從發覺,所以防盜功能最高。

通過這種墓葬風俗,如果一旦識墓標記不復存在,或者一旦認識墓地之所的人死亡,由於陵墓與地平齊並被草地所掩蓋,後世想要發覺自然比登天還難。今天之所以還沒有發現成吉思汗的真正陵墓,很大一部分與此有關。

南宋有關文人所編的史書上記載了成吉思汗下葬的全過程:「成吉思汗在寧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遺體存放在一個將大樹中間掏空做成的獨木棺裡。

獨木棺下葬後,土回填,然後萬馬踏平。為了防止外人發覺陵墓地址,在將成吉思汗陵用馬踏平之後,其將士還要用帳篷將周圍地區全部圍起來,待到墓葬地面上的青草長出,與周圍的青草無異,才將帳篷撤走,這樣墓葬的地點就不會泄露了。

全部工作完成後,蒙古人在墓葬地表殺死一頭小駱駝,這時,陪伴這頭小駱駝前來的母駱駝就會十分悲痛地號叫,並且記住這個地點。第二年來祭祀的時候,把這頭母駱駝牽來,在殺死小駱駝的地點,母駱駝就會悲痛地流淚。這樣,前來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墓葬的確切地點。」這樣,在駱駝死後,後人再也難以尋找成吉思汗準確的葬身之所,這也正是成吉思汗真正陵墓所在地至今仍是一個迷的原因。

成吉思汗是一位偉大的帝王,關於他的逝世、葬地、靈柩的遷移等也有許多歷史記載和傳說。在今天的鄂爾多斯高原東南部,綠草叢生,溪水縈繞、牛羊遍佈的伊金霍洛草原上,高高聳立著一座精美別緻的宮殿。這就是蒙古人心中的聖地、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安息的地方——成吉思汗陵。

儘管由於秘葬的原因,今天的成吉思汗陵並未真正安放著他的真身。但幾百年來,蒙古人仍把它當作自己聖主的長眠之地,對成吉思汗陵寄以無限的崇敬和嚮往。

在元朝建立以前,蒙古人有自己獨特的喪葬習俗,其特點是薄葬簡喪。蒙古人是生活在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他們沒有固定的居所,生活方式比較簡單實用。特別是在蒙古人大舉擴張的戰爭年代,喪葬儀式尤其簡單。

下葬時,他們讓死者坐在一頂生前用的帳幕中央,邊上圍著祭祀的人進行禱告,隨葬的有馬匹、弓箭和擺放著肉乳的桌子,最後放入土中。目的是死者到另一個世界上生活時,有帳幕住,有馬騎,有肉乳吃。

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後,實行漢法,也漸漸受到漢人喪葬習俗的熏染,開始用棺木入葬,但所用棺木與漢人不同。死者入殮後,兩塊棺木合在一起,又成為一棵圓木,然後「以鐵條釘合之」。儘管入主中原,蒙古人入殮仍然儉樸如初,壽衣大多就是平時穿的衣服,隨葬的器物也會比較少,大部分是死者生前喜好的武器,如弓箭、刀劍一類的東西。

元朝皇帝死後和一般的皇族及貴族稍有不同,皇帝死後首先是要有一個下葬的儀式,隨葬品也要多一些,只是在皇帝下葬時不得有漢族官員參加,也不會在地面留下建築物等痕跡,以至於後世沒有人能找到元朝皇帝的陵墓。

(責任編輯:唐穎)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