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過中秋花樣多多 有些你一輩子也見不到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7年10月02日訊】轉眼又近中秋,中秋節始於宋朝,當時官府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中秋從此成為一個節日。據宋人筆記記載,宋人過中秋花樣多多,有些節目,現代人一輩子都看不著。

家家飲新酒——《東京夢華錄》記載,宋人過中秋,家家必飲酒。「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旆,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八月桂酒飄香,正是新酒上市之日。中秋節前,各酒店皆裝飾一新,出售新酒,到八月十五這日中午前,通常酒家的酒都已售完了,放下酒帘子,早早收檔,回家歡度佳節。

登高賞月——《夢粱錄》這樣描述:「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可見,中秋登高賞月乃宋朝人必不可少的娛樂節目。

拜月祈願——宋朝中秋拜月所祈心願,主要有三:讀書人「願早步蟾宮」,科考高中;女孩子「願貌似嫦娥」;已婚夫婦願多生貴子。

據《醉翁談錄》記載,「中秋,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飾之。登樓,或於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

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所以當時賦詞者有『時人莫訝登科早,只為常娥愛少年』之句。女則澹佇妝飾,則願貌似常娥,員如皓月。

俗傳齊國無鹽女,天下之至醜,因幼年拜月,後以德選入宮。帝未寵幸,上因賞月見之,姿色異常,帝愛幸之,因立為後。乃知女子拜月,有自來矣。

舊傳是夜月色明朗,則兔弄影而孕,生子必多。海濱老蚌吐納月影,則多產明珠。比明年採珠捕兔者,卜此夕為驗」。

夜市通宵營業——如此佳節,戶戶歡慶,夜市當然要通宵營業。《武林舊事》記載,「御街如絨線、蜜煎、香鋪,皆鋪設貨物,誇多競好,謂之『歇眼』。燈燭華燦,竟夕乃止」。

《夢粱錄》也寫道,「此夜天街賣買,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晚不絕。蓋金吾不禁故也」。

中秋放水燈——到了南宋,在江浙一帶,還有中秋放水燈的習俗,稱為「一點紅」。《武林舊事》記載,「此夕,浙江放『一點紅』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有足觀者。或謂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觀美也」。

中秋食餅——中秋時節,江浙一帶吃食頗多,螃蟹、石榴、梨、棗、栗、桔等新品紛紛上市。宋朝當時有一種中秋時節上市的「小餅」、「月團」。

蘇軾曾吟詩曰:「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從詩句「中有酥和飴」中,我們可以知道宋朝小餅裡麵包有酥油、飴糖做成的餡,類似今天的月餅。

弄潮表演與水師演習——中秋節前後,正是錢塘觀潮的最好時機。這時節還有十分驚險與精彩的弄潮表演與水師演習。

「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髮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誇能」(周密《武俠舊事》)。這就是流行於宋代的弄潮表演,是一種商業性的演出,想觀看弄潮的市民,要預先給弄潮人支付酬金,「弄潮之人,率常先一月,立幟通衢,書其名氏以自表。市井之人相與裒金帛張飲,其至觀潮日會江上,視登潮之高下者,次第給與之」(吳儆《錢塘觀潮記》)。

每年八月十八日,官府要在錢塘江上舉行壯觀的軍事演習。軍事演習會模擬兩軍展開水戰:「舟楫分布左右,旗幟滿船,上等舞槍飛箭,分列交戰,試炮放煙,捷追敵舟,火箭群下,燒燬成功,鳴鑼放教」。等到演習結束,「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武林舊事》)。

因此,到了八月十八日這一天,錢塘江人山人海,宋人競相來之「十餘裡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而不容間也」(《武林舊事》)。

(責任編輯:唐穎)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