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欣賞】 唐詩 《還陝述懷》

【新唐人2012年9月2日訊】

還陝述懷
李世民

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
星旌紛電舉,日羽肅天行。
遍野屯萬騎,臨原駐五營。
登山麾武節,背水縱神兵。
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

【作者簡介】

李世民(598─649 ),史稱唐太宗,中國歷史上的明君。在位期間有「貞觀之治」之譽。李世民生當亂世而心懷大志,見隋煬帝昏庸無道、民心渙散,勸父起兵。爾後四、五年間,南征北戰,東殺西討,先後消滅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為李淵即位稱帝、統一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唐太宗在文治武功上卓有建樹,在詩歌創作上也頗有成就。有記載的詩作數量達97首之多,從其主題與內涵方面,大致可分為四類,分別是:緬懷上古的自勉之心和心繫蒼生的關懷之情、君臣贈答的真誠之意和知人善任的惜才之心、豪壯蒼涼的征防氣概、清新可喜的觀物情懷。[1]作為詩人,他勤於創作,首創吟源,在唐詩的發展上有篳路藍縷之功,開創了有唐三百年的風雅之盛。

【賞析】

這首五言短排是唐王朝創建初期,李世民率師平定關東割據勢力,回師關中時創作的。首聯:「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詩人剛剛經歷了南征北戰,結束了群雄割據、國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如今凱旋班師,不禁手撫腰間的長劍慨然長嘆。由於前線將士的英勇作戰,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這一切都是為了「濟世安民」,而不是為了爭名奪利。

中間三聯分別描述行軍、駐營、出擊三個場面,是全詩核心部分。「星旌紛電舉,日羽肅天行」一聯寫行軍場面,「星旌」、「日羽」,渲染隊伍浩蕩、旌旗簇擁,軍情火急、戰報不絕;「紛電舉」、「肅天行」,表現行動迅猛,紀律嚴明。短短兩句十字,把一支軍風嚴明、行動迅速、聲勢威嚴的正義之師的雄姿展現在讀者眼前。「遍野屯萬騎,臨原駐五營」一聯寫駐紮場面,千軍萬馬,漫山遍野。「登山麾武節,背水縱神兵」一聯則寫戰爭場面,「登山、背水」寫地形複雜;「麾武節」、「縱神兵」謂指揮靈活。短短三聯六句,再現一次規模巨大的軍事行動,從列隊行軍到紮營駐兵、再到臨陣戰鬥,都寫得凝煉而又具體形象。

末聯以抒發豪情壯志作結:「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與首聯遙相呼應,語義剛毅果絕。曾經的征戰換來今天的安寧,詩人心中無限感慨。

這首詩充滿浩然正氣。在藝術表現上,議論、敘事、寫景、抒情熔為一爐;全詩五聯十句,一氣呵成,構思精縝、語言凝煉;中間三聯六句,對仗工整,音韻鏗鏘,是一首優秀的五言短排。其遒健的風格與浮靡的六朝遺風大異其趣。

【話外音】

在中國五千年歷史上,唐朝是中華國力鼎盛的時期,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在世界上獨領風騷。當時歐洲、中東、日本等地都派人去長安學習,周邊國家則以中國為宗主國,萬國來朝,重譯款塞。唐朝的強盛的與其文化的復興與建構關係密切,而這一切也得益於唐朝的開國皇帝─唐太宗。從禮賢下士、起兵反隋,到即位後的濟世安民、勵精圖治,唐太宗具有王者的博大胸懷與超越常人的膽識。

縱觀上下五千年朝代變遷,許多帝王和臣子,一味追求治國之「術」,而忽視了「修德於天下」,不修德而研術,實在是捨本逐末的下乘境界。而唐太宗李世民,襟懷開闊、坦坦蕩蕩,無論出征抑或治國,政出令行,堂堂正正,立德於天下,立信於天下,出乎本心本性,任意馳騁,這種大氣磅礴的性格特徵也自然反應在其詩作中。 正因為唐太宗的真誠謙和、從善如流、豁達胸襟,常懷對天下蒼生的悲憫之情,才使唐朝成為上蒼所厚愛的朝代,出現了「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盛世景象。

參考文獻
[1]談唐太宗的詩歌內涵及詩教觀

文章來源:《正見網》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