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中國詩人田原

【新唐人2010年6月26日訊】日本現代詩歌“H氏獎”被譽為日本詩壇最高獎項,2010年第60屆“H氏獎”日前揭曉,44歲的中國詩人田原以其日語詩集《石頭的記憶》一舉拔得頭籌,成為首位榮膺此獎項的中國詩人。

田原是河南省漯河市人,1990年遠渡日本求學,此後在日本國立東北大學任教至今。他的詩歌在台灣、中國國內和日本、美國都獲得過詩歌文學獎項。田原在國內翻譯出版了日本詩壇巨匠谷川俊太郎的詩選等。

談起這次獲得H氏獎,田原顯得非常低調。田原:“獲獎我覺得是偶然的一件事情。當然任何獎項,不光是詩人,對小說家也是一樣,我覺得只是一種安慰而已。任何獎項對寫作本身不會起到任何作用。獲獎我覺得和我到日本以來從來沒有改變過我的文學愛好有關。說的好一點就是我有一個文學信念吧。從來沒有放棄過,也從來沒有改變過我的文學興趣。”

除了繼續母語創作,田原也在翻譯中不斷磨練自己的日語寫作,雖然他形容用日語寫詩“如履薄冰”,但有日本讀者來信,稱讚他的文字頗有古風。田原說,這和他的中國文化背景有關:“和我素昧平生的,只是一個讀者而已,他說看到你的詩,讓我們想到明治時期文學家的文體。當然這個我覺得對我是一種鼓勵吧。還有些就說,我特別喜歡這首詩,這首詩怎麽想出來的呢?日本人爲什麽就沒有這種思維方式呢?儘管我再怎麽用日語寫作,但是我永遠是無法背離我的母語文化。中國一般表現比較大的,宏觀的東西比較多,日本從細小入微之処開始表現,然後表現一個巨大的世界。”

談起中日寫作環境的不同,他表示:“中國和日本的寫作環境,中國因爲我覺得,我們的人文環境包括我們的社會制度這種局限性。可能涉及到敏感的話題的時候,可能一些作家就會繞個彎,繞過去。中國當下就產生不了像谷川俊太郎這樣世界級的大師級詩人。爲什麽產生不了?和我們的人文環境有關。我覺得中國的詩人大部分內心的雜念太多。我們有句話應該是寧靜致遠,有這句話。我覺得爲什麽沒有緻遠的原因,就是內心太複雜,雜音太多。不單是政治家的腐敗,我覺得可怕的是中國知識份子的腐敗。我對這個非常憂慮。如果知識份子腐敗,學者腐敗,那這個國家是沒有未來的,這是我常常在國內談到的一個話題。”

08年四川大地震後,田原與幾位詩人一同發起了題為“請協助四川大地震災害救援行動”。為此,他在日本文壇有了“汶川募捐詩人”之稱。田原:“我懷疑肯定是有豆腐渣工程,偷工減料的。如果是真的偷工減料,作爲一個普通的中國公民,一個大人,會是一種恥辱。爲什麽?就是我們不能保護孩子。我覺得每個中國人應該反省自身,應該對得起自己的良知,不論做每一件事業,每一項工作,要認真去對待。我覺得一個詩人應該永遠站在正義的一邊。”

獲獎日語詩集《石頭的記憶》收錄了田原為四川大地震所寫的安魂曲《堰塞湖》。評委們評價道:“與日本現代詩所局限的狹小世界不同,規模宏大。”田原成為繼韓國詩人崔華國後,第二名榮獲此日本詩壇殊榮的外國人。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