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德昂族妇女剃头系腰箍的习俗

【新唐人2013年9月13日讯】德昂族原名崩龙族,是中国西南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的濮人。德昂族信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过去男孩儿到10岁便要入寺为僧学习佛经,几年后便可还俗,也有少数升为佛爷。德昂族人好饮茶,家家栽有茶树。

德昂妇女有剃头和系腰箍的习俗

德宏地区的妇女有剃光额前头发,脑后留长发,梳成大辫,包黑蓝色镶有花边的布包头,将大发辫由脑后缠于包头之上的习惯。

有的地区妇女蓄长发,梳发辫盘绕于头顶,不过包头。各地妇女都喜欢戴大银耳坠、耳筒和银项圈。青年女子的耳筒大多用石竹制作,外裹一层薄银皮,银皮上箍着八道马尾,前端还镶有小镜片,在阳光的照射下,不是的闪着耀眼的光芒。有的地区的德昂族姑娘脖子上套者十几个粗细不等的银项圈。老年妇女多带雕刻精致,并涂有黑、红漆的竹管耳饰,显示出德昂族妇女的粗犷之美。

德昂族妇女还有在腰部装饰“腰箍”的传统习俗

她们的腰箍多用藤篾或竹篾制成,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黄、绿等颜色。行走时,腰箍随着双脚的移动而伸缩弹动,叮叮作响。成年的姑娘腰部均佩带腰箍,通常的系十多根,达到三十多根左右。它的多少一般与岁数有关,因此,腰箍也是成年女子年龄的表示。腰箍还是青年男女的爱情信物,在青年男女社交中,小伙子为了获得姑娘的爱,往往费尽心思,精心制作有动植物花纹图案的腰箍送给心上人佩带。

关于腰箍的来历,有个神话传说。相传很旧以前,德昂族祖先是出自葫芦中。当初从葫芦里出来的人都长的一模一样,分不出彼此,妇女们出了葫芦就东游西逛,满天乱飞,不愿意跟男人一起生活。后来,一位神仙把人们的面貌区分开了,男人们又将藤篾腰箍拴在妇女的腰上,从此,妇女们就再也飞不动了。后来腰箍就变成了妇女们的一种美丽饰品,流传至今。腰箍来源的传说,是德昂族人民对曾经经历过的古代生活的天真解释,也是德昂族由母系氏族社会发展为父系氏族社会的真实写照。

德昂族过去有见杀不吃、闻声不吃的习惯

德昂族大部分信奉小乘佛教,其宗教信仰及生活习俗受傣族影响较大。在绝大多数的村寨里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爷,并有小和尚。所有小和尚的斋饭由全寨人轮流布施。在部分德昂族中,过去一直有见杀不吃、闻声不吃的习惯。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俗,不论酒席宴上菜肴多少,均要有一碗用新鲜蔬菜白煮的素菜,食用时蘸辣椒水吃,别具风味。

德昂族人的传统节日也多与佛教有关,最重要的是泼水节。德昂族人的泼水节在清明节后的第七天(四月中旬),除了与傣族泼水节一样要泼水祝福、跳象脚鼓舞外,最具特色的习俗是为长辈洗手洗脚。

德昂族尊老习俗:贡饭

流传着一种尊敬老人的传统习俗——贡饭。贡饭,德昂语叫[喽蚌],一般在农历清明节后十天的傣历泼水节期间举行。

每当节日到来之前,各户家长就要提醒主妇,多做一份上等饭菜,向寨中老者贡饭。节日这天,在全家老小高高兴兴围吃团圆饭之前,主妇便在将这些上好的饭菜,每样舀一份,放在竹制的食品器里,由小姑娘或小媳妇,约上全寨参加贡饭的青年,一齐到寨中最年长的老人家里,去给老人贡饭。

接受贡品的老人,得知青年前来时,除病残者外,都必须到竹楼门口外的阳台上热忱迎接。来贡饭的青年们也要按次序排成队,逐个将贡品用手恭给老人,同时要说些祝福健康长寿的话,说罢即下跪叩头。此刻,老人则以虔诚的态度,把叩头的年轻人扶起,并向来贡者祝福,以表谢意。

贡饭,按各户经济条件而行,不一定全送食品。经济条件好的人家,除贡饭菜外,还送糖果、点心之类,有的还送毛巾、套头、衣服等贡品。有时一个节日就有近百人给长者来送贡品,实在是一种尊老的好传统。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