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片】一部不能在大陸上映的香港電影(視頻)

【新唐人2009年4月25日訊】《投奔怒海》是一部以越南共和國(南越)滅亡後的越南爲背景的香港電影,講述的是越南人民苦難的悲慘故事。

這樣一部電影擱在今天,絕對是吃力不討好的作品,但在1982年上映時票房口碑雙豐收,僅香港本地便收穫1500多萬港元的票房。並在第二屆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中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戴安平)、最佳美術指導(區丁平)及最佳新人(馬斯晨)等六項獎項。2005年 在香港舉行的中國電影一百年最佳一百部華語電影評選中,被選爲第五。

《投奔怒海》是許鞍華「越南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前兩部份別爲《來客》(1978年)及《胡越的故事》(1980年)。《投奔怒海》的名稱是由查良鏞(金庸)所起。電影的投資者爲青鳥電影,是由原香港左派電影明星夏夢所創辦,影片的外景亦是在海南島拍攝。

香港電影歷來不以政治為綱,更很少觸及重大國際事件作為電影題材。而這部《投奔怒海》,算是開闢了香港電影在這一方面的先河,更為港片的娛樂風潮中帶來了一絲思想的沉重。影片以記實的手法將鏡頭視角對準一個嚴肅的主題,對越南戰後的新經濟區的慘狀給予了寫實性描述,以新聞記者的視覺,以新聞報道的態度,對整個大環境的蕭條敗落致以無情的懷疑與批判。這似乎更呼應了當時香港人對九七前途的惶恐心態。

本片首映當年正逢中英雙方就香港主權移交問題展開談判,香港人驚覺未來命運或許將會像越南難民般投奔怒海,因而在港造成評論及賣座高潮。《投奔怒海》對共産黨統治下政治迫害、人性扭曲的描寫,在觀眾中産生很大震撼。

另外,電影拍攝時正值中共與越南交惡,電影中亦有出現描 述越南排華的場面。但電影的內容對共産主義革命亦有很深刻的批判,因此始終亦不能在中國大陸上映。

導演許鞍華在片中展現了導演魄力,《投奔怒海》真正把許鞍華推上了導演事業的最高峰,該片也成為香港新浪潮的經典力作。

編劇的邱戴安平先生因《投奔怒海》獲得第二屆香港金像獎最佳編劇獎,他的真名為邱剛健,邵氏時期曾編劇過《愛奴》、《死角》、《唐朝豪放女》等作品,80年代後主要化名為邱戴安平或戴安平擔任電影編劇,關錦鵬導演的《地下情》、《胭脂扣》、《阮玲玉》等片都是由他編劇。

演員林子祥、馬斯晨、繆騫人和多名內地演員在《投奔怒海》中表演精彩,該片還是劉德華的電影處女作。

劇情介紹

  1975年越共解放越南,日本記者芥川在峴港現場採訪當時實況。三年後芥川重遊舊地,認識了琴娘一家,並拍攝了不少珍貴照片。當地唯一被留下來的酒吧,由一位過氣媽媽生主理,祖明既是她的情人,也是常客,正設法逃離越南,為了籌錢他襲擊芥川,想搶去他的相機而被捕。後來芥川與祖明在成了朋友,他獲得特許送祖明到新經濟區挖地雷,然而在那裡,每天都有人遇上爆炸而無辜死去。芥川決定盡一切努力安排琴娘及二弟逃離越南,祖明也決意登上難民船,投奔怒海。

http://www.youtaker.com/
《投奔怒海》預告片

http://www.youtaker.com/
《投奔怒海》片段

改編自阿波羅網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