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之谜】洞庭湖之谜

大家好,我是扶摇,欢迎和我一起探索未解之谜。

洞庭湖水位下降,惊现巨大神秘图案,是古城,是古墓,还是外星文明留下的密码?流传千年的未解之谜,“燕尾铁枷”再度出世?洞庭湖底到底有什么秘密?

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古代时,洞庭湖烟波浩渺,有“八百里洞庭湖”的美誉,不过近代由于围湖造田,洞庭湖的面积越来越小。今年由于天气干旱,洞庭湖湖水甚至干涸了,露出了大片河床。这时人们发现,哎,湖底有很奇怪的图案。

在航拍的视频图像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床的黄沙中,有一块浅红色的长方形区域。在这个区域中的不同地方,有好几个巨大的正方形区域,里面有许多像文字又像符号的图案,每个都不相同。里面有凸起的部分,也有凹下去的部分。看上去,如同一个巨大的印章,又好似一座迷宫。

而正方形区域旁边,还散落着很多小的图形,中间凸起,两边凹下。看上去是不是有点像巨人的脚印?经测量,这整个区域大约有1.55平方公里,大约有两个北京故宫那么大。

那么这些图案是做什么用的呢?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说是古代城池的遗址,或许在某场大洪水中被淹没了。也有人说这是一个古墓群,下面或许埋藏着古代某个显赫家族。更有人脑洞大开:难道这是中国版的“麦田圈”?是外星人留下来的讯息?嗯,看上去还真挺像个二维码的。

不过官方则表示,这些图案出现的位置都是靠近洞庭湖中央的位置,按历史上记载这块区域一直都是被水覆盖着的,应该不会是古城或者古墓。官方推测,这些可能是矮围留下的痕迹。就是早年渔民在湖中修筑矮坝围起水域,利用湖水的涨潮退潮来捕捉鱼虾。后来洞庭湖2018年进行整治时,这些矮围都被挖掉了,现在看到的可能是留下的痕迹。

不过,这些图形看上去如此规整,而且凹凸处平缓圆滑,真的不像近些年刚刚处理过的样子。其实,官方也不知道真相是什么,只是表示,到底是怎么回事还得再研究研究。那咱们就再等等吧。

除了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神秘图案,人们在洞庭湖底,还发现了一样东西,一个在当地流传千年的未解之谜。

燕尾铁枷

如果有朋友曾经去过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或许会留意到岳阳楼城楼下点将台附近有一个铁疙瘩。这个铁疙瘩颜色黝黑,看上去有些年头了,充满沧桑感,形状看上去如同相对的燕尾,重量有好几吨。

这东西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放到岳阳楼下?故事还得从1980年说起。

那年的3月,洞庭湖水位有所下降,当地有几个村民出海捕鱼时,突然发现靠近湖岸不远的地方,好像有三个东西冒出了水面。走进了一看,是三个巨大的铁块。

咱们打鱼也有些年头了,第一次见到这东西呢!
这铁做的吧,在水里放了那么久,怎么不生锈也不腐蚀呢?
难道这是洞庭湖镇湖之宝?

村民们赶紧联系了博物馆,博物馆又找来了考古专家,一起对着这三个铁块研究起来。

而村中老一辈的人也开始和大家讲述他们记忆中的故事。大概是20世纪30年底时,这三个铁块就曾露过面,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时候,日本军攻占岳阳之后,也看中了这铁疙瘩,想带回日本去,于是用钢丝绑在铁块上,开着舰艇拉。结果呢,钢丝断了,铁块依然纹丝不动。而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人也曾开船想来拖走铁块,不过最后也是不得不放弃。

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些铁块,考古专家们找来两台重型吊车,将其中一个铁块缓缓拖到岸边,再将其打捞上来,清洗干净之后保存在岳阳楼,至于另外两块,则暂时留在原来的地方。经过测量发现,被打捞起来的铁块是唐代文物,长约2.7米,宽约1.8米,为纯铁铸造,整体呈现“X”形,重达2.7吨。

那它到底是什么东西,有何用途呢?专家埋头查阅古籍文献,希望从中找出蛛丝马迹。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北宋的《岳阳风土记》中,大家发现了这么一段话,“江岸沙碛中有冶铁数枚,俗谓铁枷,重千斤。古人铸铁,如燕尾相向,中有大窍,径尺许,不知何用也。”

这下明白了,这个东西叫“燕尾铁枷”,而关于它的用途,书中也给出多种不同的猜测。一个是作为稳定船身用的固定桩,有点像现代游轮抛下的铁锚。但是书中说“疑其太重,非舟人所能举也”,就是说这铁枷太重了,驾着小舟的古人根本就载不了,也扔不动啊。又有一说法,认为可能在铁枷孔中放上木头编成栅栏,用来抵御风浪。但是之前就只发现了三个铁枷,今年河床见底,也就又发现一个。就这么四个铁枷,能组成什么样的栅栏呢?似乎也不实用啊。

《岳阳风土记》又给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测“或云以此厌胜,辟蛟蜃之患”。什么意思呢?就是镇邪的,压制水中的蛟龙。

这个解释可信吗?无独有偶,宋朝张世南在《游宦纪闻》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有一天张世南的外甥对他说,有一位来自江西弋阳的渔夫,曾在一个名为桃花的地方跳入水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东西,长八尺,宽四尺5寸,大约有400多斤重。两头看上去如燕尾,中间还有洞眼,两个洞眼是圆的,两个是半圆,不像铁也不像石头。渔夫觉得,这可能是个宝贝,于是想办法把它搬了出来抬到县市中,结果这个东西还闹出了灵异事件,开始起火,赶快又抬回桃花,结果又起火,最后只好搬到神祠中,这才没事。大家都很诧异,不知道这是何物。

张世南则告诉外甥,这就和岳阳楼下的铁枷差不多是一种东西,渔夫入水的河流之中必然是有蛟龙作怪的,然后有像东晋许逊真人这样的得道高人,铸造了这个奇物用来镇压蛟龙。因为年代久远,被水所浸渍,所以看上去已不像铁了。把它搬上岸来,就会有灾祸,发现有问题时,赶紧丢回水里就好了。

江西和湖南两省邻近,都在水中发现燕尾铁枷,加上这两地长久以来就流传着蛟龙作乱,道家真人许逊斩蛟除害的传说,看来洞庭湖中的燕尾铁枷真的可能就是个镇湖之宝呢。至于说,为什么要造出这么奇怪的造型,其实也是有说法的。

咱们先来了解下这个蛟龙是什么。

《四库全书‧尔雅翼》中曾对龙有这样的描述,认为“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物之至灵者也。”也就是说龙是有灵性的神物,而蛟龙呢,只能算是龙的次生物。

《尔雅翼》中说,“(龙)头上有物如博山,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其为性麤(Cū)猛,而畏铁爱玉及空青,而嗜烧燕肉。故尝食燕者不可渡海,又言蛟龙畏楝叶五色丝,故汉以来祭屈原者以五色丝合楝叶缚之。”就是说呢,龙的头上有一个类似博山的东西,民间也有一说是龙角,没有这个东西,就只能算蛟龙,不能如真正的龙一样翱翔于天际。

这个蛟龙的性情粗鲁凶猛,但它害怕铁器,而且喜欢吃烧燕肉。所以古人吃了燕肉的,不可乘船渡海。蛟龙也害怕楝叶和五色线,因此呢,从汉代以来,民间祭祀屈原时,就用楝叶包裹食物,系上五色线,这样就能防止蛟龙偷吃了给屈原的祭品。

那么蛟龙为什么要在水中作怪,带来洪水和巨浪呢?民间流传的说法是,蛟龙也是有机会化龙的,俗称“走蛟”。它们需要从江河湖泊中游到海中,在雷电暴雨中腾跃九霄,若能承受天雷焚身之苦,渡过劫难,就可能化龙。不过呢,俗话说蛟龙自带三尺浪,所以一路上会卷起千层巨浪,很容易造成江河决堤,给人类带来洪灾,于是老百姓就会用各种方法来镇住它们。

所以呢,如果说洞庭湖中的“燕尾铁枷”,是按照蛟龙“畏铁、喜燕”的说法制作而成来镇蛟龙的,倒也合情合理。也有的地方会在桥下悬挂一把剑,让蛟龙转道。

对了,据说在1998年夏季特大洪水时,有人看到洞庭湖中冲出了蛟龙遗骸,当然官方是否认这件事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一搜,了解一下。

说到这里,可能不少朋友会问,听扶摇说这么多,好像这龙啊,蛟啊都是真实存在的一样。它们不是古人臆想出来的生物吗?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龙的传说

我们现代人对于龙的了解,大多来自古籍,很多书中都有对龙的描述。比如在《史记》《左传》《汉书》与《华阳国志》等历史文献就曾记载龙的存在,甚至古代还有两个以养龙为生的家族“豢龙氏”和“御龙氏”。

而我们之前提到的《四库全书‧尔雅翼》可以说是古代的一本词典,专门解释世间的事物是什么样,怎么辨别的。所以如果龙不存在,何必还要教人如何辨别呢?

此外,中国古代医学钜着《本草纲目》中也有对龙的描述。李时珍特别记录到,龙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既能变水,又能变火。书中还引用其它经典,提到龙骨的用处,以及如何辨别是雌龙还是雄龙的龙骨。其中明确表示,医家使用龙骨时,也要考虑到龙的性情和喜恶。在找到龙骨后,如果发现骨头细且纹路广,那就是雌龙的骨头 而骨头粗状且纹路比较窄的是雄龙的骨头。而这龙骨还有不同的颜色,书中描述“五色具者上,白色、黄色者中,黑色者下。”

不过说到龙骨,现代中医认为这并不代表龙的骨头,而是一个统称,是代表产生于远古的大象、犀牛、马、牛以及鹿类的化石。这或许是因为,一方面现代人大都不相信龙真的存在;另一方面龙骨实在稀少,人们长久以来误把大型动物的骨头化石当作龙骨用,所以现代人就觉得龙骨就是这些化石。这里,就只能见仁见智啦。

那么除了古代关于龙的记载,在近现代,人们有没有见过龙呢?其实还真有。我们之前专门做过一期节目,介绍了辽宁营口坠龙事件,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找出来看看。而人们也拍到不少龙吸水,或者在空中若隐若现的视频。不过不得不承认,越是到近代,越难看到龙的踪迹了。毕竟,龙是至灵之物,要想看到它,除了需要有纯净优美的环境来吸引它,还需要用诚挚善良的心来感召它。而这两者现在是越来越难找到了。

好了,今天借着洞庭湖底的新发现和大家聊了很多,我们下期再见了。

参考文献:
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
宋‧张世南《游宦纪闻》
明‧冯梦龙《三教偶拈‧许真君旌阳宫斩蛟传》
宋‧罗愿《四库全书‧尔雅翼》

欢迎订阅Youmaker频道:https://www.youmaker.com/c/UnsolvedMystery
订阅频道Ganjingworld频道:https://www.ganjingworld.com/zh-TW/channel/ua2MIMdFBSjyPJItn7rgaTw
订阅未解之谜Telegram群组:https://t.me/wjzmchannel

《未解之谜》节目组制作

(责任编辑:李红)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