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下 上海残障群体的艰难与求救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4月18日讯】中国上海市因防疫而封城以来,医药与食物的短缺成为了最普遍发生的民生灾难,而残障者们所面临的困难比普通民众更加严重。日前,有从事无障碍行业的人士在网络上发文,披露了残障群体在上海封城期间所遭遇的艰辛和苦难。

周一(18日),网络名人“丁香医生” 整理发表了的一篇文章,记录了一个名为Mia的无障碍行业从业人员披露的疫情下上海残障人士的遭遇。

这篇文章介绍,今年4 月初上海疫情大规模爆发时,在一位经历过武汉疫情的残障者朋友的建议下,Mia与同事、朋友们建立了一个在线的疫情残障群体互助表,给遇到困难的残障人士提供一个对外求救的渠道,同时建立了在线志愿者团队,尽力帮助残障人士解决他们遇到的难题。

在此后的半个月内,大量艰难而复杂的求助如潮水般涌来,这其中有被困在盲人按摩店内的视障者,有许多独居不开火的肢体障碍者,还有大量子女不在身边的坐轮椅的独居老人。

文章介绍,当这个志愿者团体在微博上发布在线互助表格后,所收到的求助中,有 90% 是关于食物和生活物资的需求,剩下的 10% 是医药物资与就医需求。

在疫情封锁期间,上线抢购蔬菜食物和其它生活物资成为居民们生活的常态,但对于那些玩不转手机抢不到菜的“科技弃民”群体来说,他们所面临的就是生存危机。

文章指出,通过网络“抢菜”,对健全人士来说已经是一个极限运动,对视障者群体而言则“难于登天”。

例如:视障者群体的手机常用功能是旁白功能与读屏软体,他们平时在看不见的状况下,主要是通过语音的指引来使用手机。然而疫情期间的手机抢菜软体上的抢菜速度如此之快,等手机在 10 秒内读完相关提示时,需要买的东西早已“空空如也”了。

所以视障人士使用手机抢菜只能不断听到“货物仓储不足已下架”、“前方拥挤请重试”、“请重试”、“下次再来”这样的提示。

许多的视障求助者提出的请求都极其简单:希望能够帮助购买泡面或面包之类可以充饥的速食食物。

这个志愿者团队曾经接到过一个盲人按摩店的视障者的求助:有一群视障人士因为疫情被封控在了按摩店内,随着封控时间的不断延长,食物短缺成为了他们最大的危机,他们发布的求助内容就一句话:“没什么其它要求,有吃的就行了”。最后经过群内的志愿者尽力帮助,这些视障人士第二天得到了一批盒饭的援助。

然而,像这种能够找到求助渠道的残障人士只是一部分,而帮助残障者发出求助信息的人,大多是残障者的朋友们、邻居们、子女甚至是盲人店的老顾客。还有许多视障者不会使用智能设备,在疫情下他们无法发声、不会发声,身边也没有亲人或朋友帮助他们向外界求救,这部分人的处境有多艰难是可想而知的。

疫情封锁期间,医药物资短缺也是很常见的困难之一。向志愿者团队求助的人士中,有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求购常用药的,还有肢体障碍者求购导尿管的……各种疾病患者求医求药,一言难尽。

此外,下楼做核酸检测是残障人士在疫情期间最常遇到的挑战之一。

总是有一些街道居委会考虑不到,或者不愿意、不能够安排医护人员上门给居住在楼上的残障人士做核酸采样。于是,这些残障者只能依靠家人或邻居的帮助。而每一次下楼接受核酸检测,对残障人士来说都很艰难,遇到轮椅无法通行的台阶或拥挤的排队通道无法容纳轮椅通行,是这些残障人士遭遇的最常见的难题。

文章列举了一个例子:互助群内有一位渐冻症患者季女士,由于她家隔壁和楼上的住户都出现了阳性感染者,她的健康码变成了黄色,被要求必须居家监测满14 天并在7 日内完成 3 次核酸检测。然而,她所居住的楼栋没有电梯,对于一个渐冻症患者来说,出行十分不便,她向居委会说明自己的情况,申请医生上楼给她进行核酸检测采样,却被告知需要自行下楼,医生不能进户。

这位女士向在线志愿者团队请求帮助,但当志愿者帮助她反复拨打居委会电话、疾控电话并尝试向各种渠道反馈情况后,居委会最终还是通知她只能下楼接受检测,而等季女士开始搬爬楼机的时候,却被告知楼下的核酸采样已经结束了。

这位季女士的舅舅跟她同在一个街道的不同小区,也是一位瘫痪在床的障碍者,一天晚上突发疾病需要紧急就医,但联系了各种渠道得到的反馈却都是“再等等”,最后季女士只好再次在群里向志愿者团队求助。

群内的志愿者在采取行动的同时,还对接了其他可以转运的志愿者团队,多方尝试后,最终在当晚凌晨 0 点 43 分才打通了所在街道的就医保障热线,将季女士的舅舅送医救治。

文章最后写道,对残障者来说,疫情封锁期间所遭遇的各种苦难,比他们日常的困难翻了百倍、千倍。在现实的空间里,他们被台阶、被陡坡、被石柱挡在门外、困在家门里;在数字空间,他们又在线上支付、健康码、团购和抢菜等各个方面都遭遇重重困难,随时被提醒着“残障”的身份。

“看到残障人群的困难、想要提供帮助的心情,让我们这些人能够通过一张表格就聚在一起,但无能为力的感受却时刻笼罩着我们。”

(记者竺颖综合报导/责任编辑:徐耕文)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