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几千年的先民智慧 泥土入药可起死回生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7年08月08日讯】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农耕文明国度,对黄土的崇拜由来已久。黄土,除了生养万物以哺育人类,还用来救急以起死回生,是一味可以就地取材的良药。

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着的《金匮要略》第二十四篇《禽兽鱼虫禁忌》中,有治疗吃生肉中毒的药方,这个方子就是黄土。要“掘地深三尺,取其下土三升,以水五升,煮数沸,取澄清汁,饮一升,即愈”。

食物中毒的典型表现是上吐下泻,严重的食物中毒,若不及时止其吐泻,会因脱水而亡。若急救时,来不及去掘地三尺和煮取数沸。则只需要在黄土地上挖个坑,将新汲的井泉水倒入搅拌,等待片刻取澄清液服用即可。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陶弘景,给这种黄土拌出来的汤液取了一个雅名——地浆。

在宋神宗年间,著名的儿科医家钱乙,曾以一味黄土治病名声大震。钱乙早年自学《颅囟方》,因善治儿科疾病而闻名。一次,钱乙治好了长公主女儿的病,被留在了京城。

不久,宋神宗的皇子得了惊风而抽搐不止,众太医屡治不愈,病势紧急。这时,长公主向宋神宗推荐了钱乙。钱乙诊视之后,认为皇子的病属于水汽上泛所致,遂以单味黄土煮水为药。

给皇子喂下后,抽搐渐渐缓解,再经调治旬日便痊愈了。神宗大喜,便将钱乙提升为太医丞,并赐以紫金,这在当时是莫大的荣誉。一时间,公卿争相拜访求治,钱乙名声大震。

明朝大医学家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也曾记载:“地浆解中毒烦闷,解一切鱼肉果菜药物诸菌毒,及虫蜞入腹,中暍卒死者”。李时珍总结历代经验,认为地浆还可以“疗霍乱”,黄土做成的地浆水,除了对暴吐暴泻症有效,对真性霍乱也有神效。

真性霍乱发作时会剧烈吐泻,体内水分殆尽,顿时面瘦目陷,手指的螺纹都瘪了下去,俗称“瘪螺痧”,又因腹部剧痛,又称“绞肠痧”,若不及时治疗,会即时死亡。

真霍乱传染迅速,死亡率较高。医术上虽然有经方可用,但是病人往往等不到诊治或等不及煎药,就濒于死亡。

中国古代治疗霍乱的土法就是用当地的泥土,用温水调和灌服,一边吐,一边灌,大约灌上七八杯泥土烫后,吐泻即止。

据史料记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阵地中的战士突发霍乱,西方军医无法治疗,眼看着许多将士纷纷死亡。当时就有阿拉伯人采用中国传过去的土法,用泥土水灌服,许多患者因此而得救,死亡率降到3%。许多军医纷纷报导泥土汤的功效,并将其称为“陶土疗法”。

战事平定后,德医布拉弗拉特(Braafladt)来到中国,用陶土疗法治疗山东济南发生的霍乱之疫,英国医生沃克(Wailer)也用此法扑灭一场大疫。接着,这位布拉弗拉特医生在齐鲁大学医院中,对陶土疗法进行了试验,写成报告,指“泥土的确能够消灭霍乱菌”。

方法是用泥土800g,调温水1000ml,每30min灌服90ml,轻症灌服6次,即能停止吐泻,转危为安,重症灌服8次,6小时后也能脱离危险。随后,“陶土疗法”被收录于美国霍华德•F.科恩(Dr.Howard F.Conn)医生所着《最新治疗学》(《Current Therapy》)一书中。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于食物中毒等急症已不再用地浆来治愈,更多的是采用西医输液等方法;霍乱疾病也鲜有发生,地浆这味传统药方的应用越来越少。

不过,在近年中国大陆出版的《急诊医学》一书中,有记录地浆的应用。在“百草枯中毒”一节中,中毒急诊处理的第一条云:“百草枯无特效解毒剂,必须在中毒早期控制病情发展,阻止肺纤维化发生。一经发现,即给予催吐并口服白陶土悬液,或者就地取材用泥浆水100—200毫升口服。”

由此可见,几千年前先民智慧之余荫,“口服泥浆水”的解毒方法,千余年后仍在庇佑着华夏子孙。

(记者罗婷婷报导/责任编辑:宝来)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