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蓬安:局长的“我不是局长”咋一语成谶?

局长的“我不是局长”咋一语成谶?

这几天,贵阳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刘朱成了“网路红人”。因为面对央视记者采访,这位局长却直呼自己不是局长。坚称“你们搞错了,我不是局长,我就是过来看工作图的。”但记者在该市住建局网站上发现,这位自称“我不是局长”的人,正是局长刘朱。

非常不幸的是,23日下午消息,市委决定,免去刘朱贵阳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职务,按法定任免程序办理。

称“我不是局长”的局长的“我不是局长”咋一语成谶?刘朱局长现在真不是局长了。而刘朱局长的“我不是局长”缘何一语成谶?笔者以为根本原因在于刘朱局长不熟悉现代媒体,不善于与媒体打交道,将“小事”弄成“大事”了。

作为省会城市的住建局局长,刘朱缘何不敢直面记者采访?关键是刘朱自感话题相当负面,而且凭自身应对媒体的能力是很难恰当地应付。因为此前国家审计署公布了一个惊人的数据:在贵州贵阳市,30855套保障房竟一直闲置,江西省南昌市则有21840套没有分配。记者发现,贵阳一些小区房子虽已建好,但是水、电等还不能入户。这些保障房项目共涉及投85.43亿元,可因为不完善配套设施,老百姓有房却迟迟住不进。。。

实际上,这原本也不是一件足以影响刘朱仕途的事。因为保障房闲置,只是五年前全国保障房建设“大跃进”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而且贵阳的这个结果,也非住建局局长刘朱说了算的。以笔者观察,目前全国范围内的保障房闲置量估计已是“天量”,而且这种闲置并非仅仅表现在“不能入户”层面,更多恐怕还是市民“不愿意入户”。原因有四点:一是个别城市保障性住房建得太多,根本就没有那么多人入住;二是保障性住房选址过于偏僻,周边环境差,一些符合申请条件的市民不愿意入住;三是小区及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活不方便;四是租金过高,与市场比较没有明显优势。

正因为保障房闲置过多,也给准备购房的市民造成“空房”太多的印象,客观上影响他们的购房意愿。此外,保障房闲置过多,又令部分城市无法通过购买商品房用于保障房,以消化过多存量商品房的运作空间。

虽然保障房闲置较为普遍,南昌与贵阳也仅“五十步笑百步”,但刘朱局长因为不熟悉媒体,因此对媒体噤如寒蝉,躲避媒体成为他的最好选择。可人家将你堵在局长办公室,你还坚称“我不是局长”,就实在是说不过去了。估计刘朱局长对网路知识也是近乎无知,因为根据政务公开的要求,贵阳市住建局网站上就有刘朱的大名和照片,人家记者可是有备而来,弄得清清楚楚的。

而正因为刘朱局长面对央视镜头坚称“我不是局长”,这就造成了天大的笑话,由此掀起的一轮舆情,无形中将“3万套闲置房”的负面新闻给放大了。贵阳市委、市政府未必就能顶得住,加上3万多套保障房闲置所带来的责任,总得有个人“扛着”吧?

应该说,该市市委、市政府原先还是希望“保一保”刘朱的。自21日“我不是局长”新闻见诸媒体后,贵阳市政府在22日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称,针对贵阳市住建局局长刘朱在接受媒体采访过程中隐瞒真实身份、不主动配合、态度不好、方法不当等问题,贵阳市政府已对其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刘朱本人作出了深刻检查。

按说,仅仅因为应对媒体不当,这样处理一下也就差不多了。可贵阳方面估计是面对媒体的紧密跟踪,担心造成“新闻搭车”,而希望通过严厉处罚刘朱,以便该事件早早结束,甚至可能有来自于其它方面的压力,隔日又做出免去刘朱贵阳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职务的决定,着实令笔者感到意外。

不过有一点教训希望官员们记住,那就是平时少些应酬,多出时间去微博、微信上转转,以便熟悉当今舆论场。有机会的话,多阅读些网路舆情应对方面的文章。只有熟悉舆情,才能正确驾驭舆情,局长也才不至于面对镜头还大言不惭地说“我不是局长”。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