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一号和二号人物如何分工?

【新唐人2015年05月14日讯】(新唐人记者凯欣综合报导)最近,中共总理李克强就地方官员“为官不为”发怒,到中共国务院常委会议上斥责“处长治国”,再到要求“简政放权”的一番言论,引起舆论界的关注。舆论指出,一向被认为低调的中南海二号人物突然发声,让外界对其职责范围另眼相看。有评论指出,自今年中共两会记者会上,从李克强的一番“既要谋势,又要做活”的话中可以证实,中南海已经形成以习近平“谋势”、李克强“做活”的格局。

李克强拍桌怒斥部分官员“为官不为”

4月21日的中共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称,“不能让文件再在处长、司长那里一层一层地‘画圈’了!”并强硬要求中共国务院常务会通过的文件,如无特别重大修改意见或其他特殊原因,7天之内必须下发。

此前的4月15日,李克强在中共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曾称,经国务院通过的政策却遭遇处长们“把关”,“迟迟落不了地”,需加快简政放权的进程。4月20日,《中国青年报》刊文,称中国式的“处长治国”需寻求制度设计之突破。如何破解这一“顽疾”,近日李克强也开出了相关“药方”。

4月20日,香港《东网》发表评论文章指出,李克强所谴责的这种中共中央政策要处长来“把关”的情况,看似是笑话,但在现有制度下,却有它的“合理性”。文章认为,没有一个强大的外部监督力量,要中共地方当局真正放权是不可能的,在目前的制度环境下差不多还是个死结。

外界评论说,一向以低调闻名的李克强,连日来显得不再那么低调。但也可以看到,在中共这场整治为官不为、推行简政放权的战役中,李克强亲自陷阵,预示着改革推进的艰难。

习近平和李克强如何分工

2013年3月17日,刚刚当选为中共总理的李克强依惯例出席记者会,他在回应中共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时指出,“要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李的这番讲话,与习近平在当年2月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称中共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的讲话形成相呼应。但至此之后,这位中南海“二号人物”,似乎再无令人震耳发聩的讲话出台。

恰恰相反,中共当局力推的每一次重要动作都可以看到“一号人物”习近平操盘的影子,甚至外界认为所有这一切渐渐成为他一个人的“独角戏”。在几乎所有的政治结构中,“二号”人物的李克强都似乎更难定位。尤其是2014年6月,已经身兼中共党政军最高职务的习近平,被官媒公布又兼任了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当时有评论认为,主管经济的李克强角色被“弱化”。

那么在习近平的身边,李克强为何显得如此低调?

评论指出,两年前,李克强从温家宝手中接掌中共国务院总理一职时,就遭遇了严峻的经济考验:经济增速下滑、地方债隐现危机、贸易壁垒增加、热钱出逃、银行钱荒等。官场上更是面临“政令不出中南海”的瘫痪局面。

直到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和李克强被公认为是配合默契。习近平代表中共中央发表“重要讲话”定调中国经济,李克强则作了总结讲话,阐述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具体部署经济重点发展。而就在经济工作会议结束次日,中共国务院就召开常务会议,李克强推出的三个自贸区、更深层次简政放权、惩治全国“空饷”,展现了执行力。这些均证明了李克强在中共权力体系中具体实施者的角色定位。

而今,中共所谓的“整风运动”开始下沉到基层,中共中央决定2015年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教育,这是习近平在2014年在中共两会上针对官员作风提出的要求。李克强近来的一系列动作就极具针对性,正是迎合习近平的部署要求。

今年中共两会结束后,李克强在中外媒体见面会上的一句“既要谋势,又要做活”讲话,可算是他对自己政治定位的绝妙表述。但分析认为,间接证实了中南海已经形成的习近平“谋势”、李克强“做活”的格局。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