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闻】《穹顶之下》热潮 中共为何急降温?

【新唐人2015年3月4日讯】中共央视的前记者柴静发表的记录片《穹顶之下》,经过两天的舆情发酵,雾霾成为各大论坛“呼吸保卫战”的热门话题,不过一切都在3月1号被噤声。

面对日益严重的雾霾,让中国半壁江山蒙尘,中央电视台前记者柴静制作的雾霾调查记录片《穹顶之下》,成了这几天最火热的话题。

影片至2月28号上网两天,引起上亿人关注,中共党媒大篇幅报导《穹顶之下》,连新任的环保部部长也表示鼓励支持感谢。不过,3月2号情势突然急转直下,中共党媒和官员连夜将之前在社交媒体转发的、有关柴静的消息删除,“柴静”和“穹顶之下”在各大媒体首页消失无踪。

根据《世界新闻网》报导,中共网管处1号发出声明,包括网络和网络媒体都被要求在21小时内,须将《穹顶之下》相关报导一律撤到非重要的位置,各家媒体不得对《穹顶之下》进行炒作,要做好网上舆论控制。

台湾《中时电子报》说,柴静的《穹顶之下》被连夜“削除”,主要是官方惧怕影响力太大,因为记录片真相公布短短两天一夜,至少2亿次的点击量,还不算互相转发和口口传播,这意味每3个网民中就有1个人在关注。

美国中文杂志《中国事务》总编辑伍凡:“是谁先放的,是人民网,是由官方的媒体先放了,完了才转到民间的新浪、土豆这些,也就是官方替她开路。这个政治目的非常隐蔽和巧妙,第一,制作人受到大量官方的帮忙,第二,播放的时候得到官方的特许,不封杀。”

外界揣测,柴静背后有人撑腰,记录片《穹顶之下》在中共“两会”开议前公布,是执政当局打算开铡中石油、中石化的前兆。

旅美中国社会问题研究人士张健:“我并不觉得柴静这部片子是真正得到背后的支持,因为这部片子能说的东西非常多,以我在国外的视角来看的话,我认为柴静这部片子拍的不错,但是它真正反映最真实的情况不足十分之一,我觉得柴静这个片子,中共也想利用一下,也想通过这个时候打下大老虎。”

美国中文杂志《中国事务》总编辑伍凡:“要进行整理清理改造,这个矛头就指向中石化中石油,就指向了周永康,或者你再把它扩大一点,也可以指向江泽民这一个集团,他们的利益集团,那么从这个角度开火,如果他们这样开火成功了,那么就把这个火,反腐的腐败,火力扩大,扩大到所有的国有企业部门,最终的目的,习近平要把经济大权拿到手。”

根据《美国之音》报导,这部影片将“中石化”与“中石油”这两个长期独霸垄断的国企揪出来,指出这“两桶油”对中国的雾霾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

“全世界的石油企业,都会去尽量维护自己的行业利益,这是一个公司的天性,这无可厚非,我们很想知道其他国家到底是谁在制定这个标准?”

记录片举例,许多国家的石油品质标准,都是由国家环保部门来监测。

“那么为什么在我国,国家车用燃油质量标准,是由石化行业主导的呢?”

对此,有人跳出来反击。

中石油质量与标准管理部副总工程师万战翔发表文章认为,每个老百姓都是雾霾的制造者,但是,管控、治理、消除雾霾,责任在政府。

对于治理雾霾,中共人大代表宗庆后也发表意见,他说,解决雾霾问题不能光收费,中国环保目前存在收费太多,却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

时事评论员夏小强则撰文认为,在中共现有的体制下,高层的反腐需要民间的支持和推动,柴静视频的出现,以及引发的公众和官方的反应,都是在习近平针对江泽民集团反腐“打虎”大背景下的事件,因为空气治理涉及到多方面因素,要得到有效治理是长期工作。夏小强表示,这一事件起到的主要效果不在治理雾霾,而在政治层面。

采访/易如 编辑/黄亿美 后制/郭敬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