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人物】“五金大王”叶澄衷的传奇人生

【新唐人2013年10月6日讯】《清史稿》之《孝义传》:“西人有遗革囊路侧者,成忠守伺而还之,酬以金不受,乃为之延誉,多购其物,因渐有积蓄。”说的就是叶澄衷。一八四三年,十七岁的叶澄衷靠划小舢板为生。一日,一位微醉的英国洋行经理把公文包遗失在他乘坐的舢板上。包中除了重要的生意单据,还有数千美金和英镑的钞票,当时叶澄衷为了学习英文积攒许久的学费只有一元钱,可知这笔财富对于他是多么巨大。但他耐心地等了一下午,将公文包还给了失主,并拒绝了他的巨额酬谢。由于叶澄衷见财不贪,换得了洋行经理一个改变叶澄衷一生的可贵建议——由其公司提供小五金供叶澄衷的小舢板代销,等货物卖出去后再付款。从此开始了他一生事业的发迹。

叶澄衷,字成忠,浙江镇海人(今宁波),其出生时正值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与镇海隔海相望的舟山(定海县)即发生激烈战事。战争结束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被划为通商口岸,这看起来与叶澄衷毫无关系,但实际上却改变了他的人生。

叶澄衷幼年丧父,只读了半年的书就去当学徒,但学徒生涯受苦难熬,十四岁那年他即随乡人闯荡上海滩,由此如鱼得水,闯出了一番大名堂。初来上海时,叶澄衷受雇于某杂货铺,平日里在黄浦江上操驾舢板,并将日用品、食品等贩卖给停泊在江上的外国轮船。
十七岁那年,叶澄衷突然爆得大名,其事迹不但被沪上西文报纸竞相登载,而且还在半个世纪后写入了《清史稿》之《孝义传》:“西人有遗革囊路侧者,成忠守伺而还之,酬以金不受,乃为之延誉,多购其物,因渐有积蓄。”

这里说的是一个什么事呢?原来,当时有个洋行经理雇叶澄衷的舢板摆渡过江,船靠岸后,洋人因有急事而不慎将公文包遗忘在舢板上。叶澄衷打开一看,包内钱款甚巨,而且还有戒指、公文等物,要是他贪念一闪,或许就此销声匿迹,坐享数年的荣华富贵自然不成问题,但叶澄衷并没有这样做,他一直等在原处,直到先前那洋人赶回,并将皮包原物奉还。

洋行经理万万没有想到,一个中国苦力竟然如此诚实,这让他大为感动。之后,洋经理不仅为叶澄衷介绍生意,而且还在报上为之大大鼓吹了一番。不久,叶澄衷用赚来的钱开设了一家“顺记五金洋杂货店”,以为来往船舶提供五金配件等,这也是他一生事业的发迹之始。

在当时,五金生意是新兴行业,叶澄衷抓住机会将五金店的规模扩大,之后又陆续开设了“新顺记”、“南顺记”、“北顺记”等分号。八年后,叶澄衷收购了一家德国人开设的“可炽铁号”,由此介入煤铁生意,并先后成为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总局等大企业的供应商。

一八七三年,三十四岁的叶澄衷做了一笔大生意。当时上海一家钱庄以四万银两押进苏州河北岸一带的上百亩地产,但年终结账清算时,业主无力赎回,钱庄因资金无法周转而陷入困境,经理向叶澄衷求助时,叶当时并未表态而是先到租界工部局咨询,当他获悉当局原打算在吴淞江上造桥以沟通两岸,只因资金不足尚未动工,马上意识到,一旦此桥建成,苏州河北的地价必定升值,于是,他一面向工部局表示愿意资助造桥费用的三分之一,一面答应钱庄经理购进该块土地。桥建成后,苏州河北岸地价飙升,之前的四万两投资一下子就变成了一百万两,利润可谓惊人。

地产生意有投机的性质,也不是时时都有好机会,真正给叶澄衷带来稳定而丰厚收益的是与美孚洋行的合作。一八七零年,美国洛克菲勒创立“美孚”石油公司,十年后,“美孚”进军上海,但其主营的煤油生意早有英国亚细亚石油公司和美国德士古石油公司捷足先得,当“美孚”找到叶澄衷时,后者对此并不乐观,因为当时除租界外,使用煤油灯的用户并不多,而要开拓外地及农村市场的话,网点与渠道的建设耗时费力,而且成本很高。

谈判中,叶澄衷提出三个条件,一是独家经销,二是佣金提高到百分之二十五(其他公司为百分之二十),三是提货后三个月结算货款。在与美孚洋行达成协议后,叶家的生意越做越大,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条,叶澄衷充分利用了这三个月的结算时间差,不仅在资金周转上游刃有余,而且“用洋钱生钱”,这些短期资金不断被投放到钱庄或实业中而不需支付分文拆息,因此叶家财富与日俱增。

一八九零年,叶澄衷创办燮昌火柴公司,这也是当时上海最大的民族火柴公司。在与洋商的激烈竞争中,燮昌非但没有被挤垮,反而越战越勇,销量占到上海市场的三分之一以上。之后,叶澄衷又在汉口开办分厂,两厂日产火柴四十余万盒,行销大半个中国。另外,叶澄衷还开办缫丝厂并涉足航运等业务,其经营的钱庄在鼎盛时期一度多达上百家,“镇海叶家”也因此成为上海声名显赫的九大钱庄家族之一。至十九世纪末,叶澄衷所拥有的资本约合八百万银两,这在当时中国堪称巨富了。

叶澄衷以贸易起家,继而办实业、做金融,他身上有两种性格,一是“敢为天下先”,二是“谨慎从事”的经商之道,两者的完美结合最终让这位出身贫穷的少年一跃成为“宁波帮”首富。发家致富后,叶澄衷仍热心于社会公益,他抚恤孤寡,急人所急,深得人望,当时乡谚称:“依澄衷,不忧穷”。一八八八年,叶澄衷因带头巨款应赈浙江灾荒而获得清廷传谕嘉奖,并赐给“乐善好施”、“勇于为善”两块匾额。

一八九九年,叶澄衷在上海虹口张家湾捐地三十亩并捐资十万两创办“澄衷学堂”,可惜校舍未成,叶氏即告去世,年仅五十九岁。之后,其家人继续捐资添办,后从该校走出了胡适、倪征燠、竺可桢等近代名人。另外,叶澄衷还在家乡创办义学,包玉刚、邵逸夫等即在此接受的启蒙教育。

一九二一年四月,“澄衷学堂”校友为叶澄衷集资铸像,但铜像身穿织锦缎长袍,其子孙见后立即指出,叶澄衷从来都穿布长衫而决没有缎子。据其后人所说,叶澄衷一直步行而从不乘车马,洋商送给他五套西装,他也都是转送身边幕友,其传统简朴可知。

在叶澄衷传奇性的创业历程中,诚信宽厚的性格、审慎又不失大胆的投资风格帮助他在穷途时得到难得的机缘,在萧条中仍旧昂首前行。在宁波商帮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做人当如叶澄衷”。

原题目;叶澄衷:从舢板少年到清末巨富 (有删节)

文章来源:新三才网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