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姑娘出嫁梳头哭嫁的习俗

【新唐人2013年7月12日讯】中国婚嫁有梳头哭嫁的习俗,有些地区和少数民族仍然沿用。一般新娘出嫁前需要经历三步:洗澡、梳头、哭嫁。在过去梳头可算上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出嫁仪式。

在广东省吴川市城乡,民国初期流传着哭嫁、梳头歌、哭上轿等婚嫁习俗。梳头是在姑娘出嫁的那天早晨,有大嫂或婶母从闺房扶出厅堂梳头,边梳边哭。当时出嫁前的女子,都留有辫子垂到背后,出嫁时要由嫂子梳成髻,插上金针银钗,以示出嫁后不再是女儿身,今后要为人媳妇了。

梳头歌从一梳哭到十梳,内容都是些吉祥祝福的词语,既作为出嫁姑娘表达内心感情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也形成了一种婚嫁的风俗,相沿成习,世代相传。逐步演化成有一定调式和韵律的“哭调”。吴川的梳头歌,一般用吴川方言,每两句为以小段,第一句尾音为“嫂呀”,第二句尾音为“姐呀”,每句的结束音加哭声“吓呓”,声调抑扬顿挫,似哭似唱,旋律婉转悠扬,令人悲切。

出嫁梳头歌

一梳梳到头,富贵不用愁;

二梳梳到头,无病又无忧;

三梳梳到头,多子又多寿;

再梳梳到尾,举案又齐眉;

二梳梳到尾,比翼共双飞;

三梳梳到尾,永结同心佩。

有头又有尾,大富又大贵。

哭嫁 

婚嫁时,哭嫁的习俗在很多地区都盛行。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过去,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如今,哭嫁仅在僻偏的山寨还有此习俗。

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开始哭的。娘家人边为她置办嫁妆,边倾诉离之情。会哭的姑娘一个月内不哭重复,要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聪明姑娘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土家姑娘用“哭”这一形式倾诉心中的情感,当然,也有真伤心而哭的,多半是狠心的媒婆乱点鸳鸯谱,害了姑娘的一生。

哭嫁的传说

民间传说里讲,在远古时“是女的坐天下”,“人只晓得阿娘”,后来,在闹沧湖地方出现了一个蛮狠的男人,身高力大,是个“吃雷公局火闪的角色”。一天,这个狠男人看到一个女子在溪边坎坎上独自摘野果,吃得很开心。他不管女子肯不肯,硬把这个女子抢到屋里,强迫成了夫妻。而且,从这以后,沿袭成了男婚女嫁的风俗习惯。由于妇女不高兴,想起就伤心,所以,姑娘嫁出门之前,“都要数七数八、摇肝动肺地哭几天几夜。”

哭嫁习俗的形成,可以说是有它的远因与近因。上述这个传说故事即与它的远因有关(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出现的族外掠夺婚的折光反映)。至于它的近因,则是盛行于湘西一带的封建包办婚姻的某些陋习(诸如“骨种亲”——姑表婚,“扁担亲”——姨表婚,“坐床亲”——哥死嫂必嫁弟)所致。

千百年来,在湘西土家族的吊脚楼上,一代又一代的妇女先后哭嫁。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