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焕昇找乡音 深耕客语教学

【新唐人2013年03月21日讯】青年圆梦系列报导(中央社记者管瑞平苗栗县21日电)大学时期参加一场夏令营,仿佛唤醒徐焕昇全身的客家细胞,全心投入客语推广、教学。“客家贡献奖”的肯定没让他停下脚步,他一直努力,希望客家的声音让全世界都听得到。

“俺系qiˇ(徐) fon(焕) siinˊ(昇)”初次见面打招呼,徐焕昇一定先以客语自我介绍,为了提醒不会说客语的人能以客语发音喊他名字,他也特别贴心地在名片上加注罗马拼音。

徐焕昇的生活少不了客家元素,结婚时,和妻子一同穿上客家蓝衫。家中陈设从客家花布窗帘、桐花茶具、客家相关书籍、研究报告、杂志、CD,到参加各场客家活动收集来的海报、DM、公仔、纪念品等,几乎塞满4楼透天厝的每个角落,甚至网路聊天、部落格也都是打“客家语”。

他笑说,别人是“哈日”、“哈韩”,自己却是不折不扣的“哈客族”。家中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为客家拼文化 为人生留价值”,似乎道尽他身为客家子弟,对传承客家语言文化的一股使命感。

63年次的徐焕昇出生在苗栗客庄4代同堂家庭,从小就喜欢听阿公、阿婆以“客家俚谚”讲述做人处世的道理;但要说真正对客家“有感觉”,是在民国85年就读台南师院即将升大四那年暑假,他参加客家杂志社举办的“全国客家文化夏令营”。

营队活动课程包括许多有关客家历史、文化、语言讲座,最后一天还要求每位学员上台讲客家话,无论讲古、讲笑话都行,徐焕昇内心莫名的冲击“原来客家如此精彩、丰富”。

“或许因为客家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压抑的,隐藏内心的情感在那场活动中终于获得抒发”,徐焕昇形容那次经验不仅是单纯的暑期休闲活动而已,更像是一场大梦初醒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意识觉醒。

回到学校后,徐焕昇筹设成立“客家风情社”。毕业分发,毅然选择回苗栗家乡任教,他积极参加客语教学研习、自编客语教材、创作客家童谣、诗词,撰写客家演说稿、口说艺术剧本,指导学生参加各项客语竞赛屡获佳绩。

早在政府推行乡土语文教学之前,他已默默耕耘,让客庄孩子学会“说妈妈的话”。

在苗栗县公馆乡仁爱国小担任导师期间,他每天在学生联络簿上写一篇客家谚语,不只孩子每天都学一点点,家长也看得到,一举两得。

课堂上,徐焕昇会以趣味唱唱跳跳、猜谜活动,配合电脑互动游戏,引导学童开口说,当然,他都以“全客语”教学,小朋友边玩边学,没有压力。

徐焕昇说,客语的声调颇多,但声调变化对小孩而言是抽象的,必须藉由故事或趣味说法加上辅助符号,再配合肢体动作,将抽象声调与生活经验结合,就能在游戏中学会音标。

除了白天教书,徐焕昇利用晚间、假日到社区大学授课,和长辈“打嘴鼓”,教学相长,并且义务在电台主持节目,当起客语DJ,让只听得懂客家话的阿公、阿婆也能掌握时事脉动。

民国98年,徐焕昇获得行政院客家委员会颁发客家贡献奖青年参与类杰出成就奖,照例奖座上要刻上得奖者的中、英文对照名字,徐焕昇坚持以客语化的罗马拼音取代英文名,在中文名字下方刻上“Mr.Fon-Siin Qi”。他说自己从来没有想太多,只是不断地做,凡是和客家有关的“做就对了”。

徐焕昇第一次在客家领域得奖,其实是在马祖当兵时,参加全国性的音乐教材歌词甄选比赛,他想起自己一个乡下长大的孩子,高中之后都在外地求学、生活,于是面对着眼前一望无际的大海写下“转去乡下聊”。

有感于长期身处异乡,听不见客家话,大环境仿佛让客家人隐形、声音被淹没,徐焕昇当时的得奖感言直觉写下“要让客家话在全世界都听得到”。

“语言不只是沟通的工具而已,有太多智慧、文化蕴含在�头”,徐焕昇从事客语推广、教学,愈探索愈有趣,他说只是怀着一份客家心,“想找寻成长过程中的一种乡音”。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