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人物】被历史遗忘的名将李显忠

【新唐人2012年9月30日讯】历史上有一位武将出身的奇男子,他传奇的一生有着不寻常的道路。他放弃金朝赏赐的荣华富贵,放弃西夏的高官显爵,千里万里,如同迷途的孩子,追寻母亲的足迹,正是这样一位将领,在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下的儒生,为南宋出生入死,建立了显赫功勋,他的名字叫李显忠

宋史记载

李显忠,绥德军青涧人也。初名世辅,南归,赐名显忠。由唐以来,世袭苏尾九族巡检。初,其母当产,数日不能免,有僧过门曰:“所孕乃奇男子,当以剑、矢置母旁,即生。”已而果生显忠,立于蓐,咸异之••••••”

被历史遗忘

正是这样一位名将,在南宋的史书上,却对他记载不过寥寥几笔,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位儒将,使的史书无法记载他的一生?又是什么原因,让他不能标榜青史?以至于直到今天,我们对于他,依然陌生。也许,我们只能透过历史模糊的面纱中,寻找他曾经遗留下的斑斑点点••••••

生平简述

李显忠,原名李世辅,字君锡(后被宋朝赐名显忠)其姓乃是大唐皇帝赐给他的先祖的,他的家族“世为苏尾九族都巡检使”,而到了宋朝,他属于不折不扣的党项族,与屡屡为害中原的西夏党项人是同根同种。但是,他却热爱大宋,如同儿子热爱母亲,也许这要归功于他的父辈对他的儒学的熏陶,正是这样的一种熏陶下成长的李显忠,在风云激荡的北宋末年,在天翻地覆的家国巨变中,他一刀在手,独擒敌酋,固守城池,敌尸如山。“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精忠报国,没有写在他的背上,但却写在了他的心里。与包容四海文化的大唐相比,宋一代则包容的不仅仅是文化,更包容了胡汉之别,但宋朝却是最理性的时代,是一种成熟而温暖的文明。同为大宋子民,宋廷不论你是汉人还是胡人,一视同仁在法律、税收、科举、等等•••可以说,是最公平的时代。这也许是宋朝重用李显忠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李显忠生可谓逢时的一大幸事。

如果说气势宏大的大唐提供了边塞立功的机会,温和内敛的大宋则提供了一种平等的国民待遇,平和安逸的环境,文明宽厚的国民民,同化了世界上最顽固的犹太人,在中国经商的外国商人甚至娶到了宋朝的宗室女儿,而这则不是什么“和亲”的故事。宋朝虽然怯弱,但决不小气,宋朝宣扬华夷之别,但决不形而上学。作为一名骠悍绝伦的武将,李显忠肯为游牧民族的金人效力,或者为游牧民族的西夏人效力,都会有显赫异常的功名,但他从无二心,不要荣华富贵,一心一意地投奔南渡的大宋朝廷,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如此坚定?是什么样的意志让他如此顽强?

李显忠是绥德军青涧人,出身著名的武将世家。曾有歌谣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瓦窑堡的石板清涧的炭,这片水土孕育的李显忠,很自然地成为身材魁梧、英武出众的男人了。“初,其母当产,数日不能免”,有一位高僧路过李家,说出一番奇异之言,“所孕乃奇男子,当以剑、矢置母旁,即生。”公元一一一零年,李显忠诞生在这个平安富足的年代,在簪缨世家的庇护下,渡过了幸福安逸的童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公元一一二七年,金人攻陷延安,宋室南渡。李显忠的父亲李永奇,被迫接受了金人的任命,但是他始终心向大宋,再三叮嘱十七岁的儿子,“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事成,我亦不朽矣。”年轻的勇士满怀壮志,准备绑架金国大头目,向南渡的大宋朝廷献礼。“元帅撒里曷来同州,显忠以计执之,驰出城”,不幸舟船延误,追兵又多,一直无法脱困。李显忠只好与撒里曷折箭为誓,“不得杀同州人,不得害我骨肉,皆许之”,李显忠放了金人大头目,赶紧通知父亲和家人出城逃难。大雪纷飞,老幼相扶,金国骑兵迅速追了上来,李氏家族有二百人余人不幸遇难,白雪染成了红色,李显忠和部下26人奋力逃脱,而他的父母妻子都死于金人的屠刀,“是日,天昏大雪,延安人闻之皆泣下”,南归无路,道路封锁,李显忠不得不投奔了党项人的西夏国。

在西夏,他以三千之众,大破“青面夜叉”的五万之兵,为西夏朝廷拔去了这颗眼中钉。随即,他引导西夏军二十万来到了延安城,而鄜延路已经复归宋室。李显忠见到了讲和赦书,召集了八百旧部,他抓住了那些杀害父母弟侄的凶手,一一砍下了他们的脑袋。他要投奔大宋,而西夏不允,双方遂起冲突。李显忠“驰挥双刀,所向披靡,夏兵大溃,杀死蹂践无虑万人,获马四万匹”,他一路招兵,很快拥有马步军四万多人,“撒里曷在耀州,闻显忠来,一夕遁去”。李显忠越过秦岭,回归宋室,四川宣抚吴玠这样赞扬他,“忠义归朝,惟君第一”。

公元一一三九年,李显忠在杭州临安府拜见了宋高宗,时年三十岁。“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皇帝把他的忠义放在心里,念念不忘,即使后来金人蓄意构陷,也无损他在南宋的崇高地位。

公元一一四三金兀术进犯河南,李显忠作为招抚司前军都统制,与李贵一起攻破灵壁县。金兀术又进犯合肥,李显忠支援张浚,在孔城镇大败敌军,金军“宜且避之”,焚庐江而走,李显忠打算乘胜追击,决一死战,被张浚阻止。高宗绍兴二十九年,金人背盟,李显忠率领骑兵杀出,以大刀斫敌阵,金人抵挡不住,“掩入淮者不可计”。金主完颜亮亲自南征,进犯淮西,朝廷命令王权充当主帅,这个胆小鬼竟然弃军渡江,致使和州失守,南宋朝廷命令李显忠取代王权,李显忠率领万余精锐部队,渡江作战,淮西州郡全部光复,宋军行至横山涧,大战金国射雕军,金兵败走。

公元一一六二年,宋孝宗即位,张浚当权,开始了策划已久的北伐。不擅军务的张浚竟让李显忠和邵宏渊成为并列主帅,而邵宏渊在关键时刻不施援手,导致了张浚北伐的符离之败。宋军攻克灵壁,归附者甚众,李显忠的亲兵投诉邵宏渊的士兵抢夺其佩刀,李显忠斩了夺刀之人,这引发了邵宏渊的严重不满。光复宿州以后,邵宏渊想开仓犒赏士兵,被李显忠拒绝。李显忠将军队撤到城外,“止以见钱犒士”,而且李的亲兵比普通士兵总要丰厚一些,这些本来不算严重的恩怨导致了邵宏渊的挟私报复,李显忠陷入了孤军作战的险境,“金人乘虚复来攻城,显忠竭力捍御,斩首虏二千余人,积尸与羊马墙平。城东北角敌兵二十余人已上百余步,显忠取军所执斧斫之,敌始退却”,李显忠想与诸军成为掎角之势,自城外掩袭敌人,而邵宏渊的部下却按兵不动,宋军不得不弃城而去,被金兵乘势追杀,宋军损失惨重,元气大伤。一个小人的私心毁掉了一个国家的宏图,假如这些军队都归李显忠指挥,后果很可能大不相同,但是失去了平级将领的牵制,南宋皇帝会对独揽军权的李显忠放心吗?宋朝的军人,真是难作呀。

一生驰骋疆场的李显忠,被大宋皇帝视为干城。假如不是宋朝军事制度的缺陷,能让李显忠这样的武将放手一搏,光复中原,应该不难。当时女真满万不可敌,而当时宋朝军队数量上并不占劣势,如果不是宋朝军事制度上让将军们互相牵制,互拖后腿,应该打出很多漂亮的光复战役。综观他一生的战役,有胜有败,而败仗却突现了宋朝军事体制的弊端,让人扼腕叹息。李显忠去世的时候,他是南宋的太尉,宋廷对他的赏赐极为丰厚,让他的子女没有衣食之忧。让而,这些东西金国和西夏国都能给他,可他从不稀罕。他已经与大宋融为一体,他爱这个值得爱的国家,这个国家也爱值得爱的他。一种高山仰止的文明,传承的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血统,讲究夷夏之别的大宋也不会例外,只是宋朝从来不肯张扬它的包容。

文章来源:新三才网站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