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艺奖得主传记出版

【新唐人2012年4月26日讯】(中央社记者郑景雯台北26日电)历时3年的采编撰述,第12届与第13届国家文艺奖得主的传记终于出版,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执行长陈锦诚表示,“这些书并不好卖,但绝对值得且必要被出版”。

国艺会从1997年起,着眼戏剧、文学、美术、音乐、电影、建筑等方面持续创作有成的杰出人士,颁发“国家文艺奖”,肯定艺文工作者创作不懈的努力、促进国内艺术文化的稳健发展。为延续发扬这些得奖者的理念与故事,国艺会也致力于出版得奖者传记,使创作者的艺术生命得以记录、彰显,让创作者及作品能广为大众认识、阅读。

这次出版的著作共5本,分别是第12、13届国家文艺奖得主,包括由萧琼瑞著作的“水墨巨灵─刘国松传”;白舒荣著作的“以笔为剑书青史:作家施叔青”;徐明松与倪安宇夫妇合著的“静默的光,低吟的风”书写王大闳;游惠贞撰写的“电影魔法师:陈博文的剪辑世界”;以及由吴玲宜所着的“世纪音,一世缘:廖年赋的生命乐章”。

刘国松的传奇,几乎成为战后“台湾现代绘画运动”,尤其是“现代水墨”的代名词。1960年代影响台湾、1970年代影响香港、1980年代后,进而影响水墨原乡的中国大陆;在迈入21世纪的当代,他的主张仍带着极大的冲击性与挑战性,也证明仍具时代性与启蒙性。

而以“香港三部曲”、“台湾三部曲”立足台湾文学史的作家施叔青,是少数成功以女性观点书写大河小说的作家,时代背景格局宏大,却又透着女性细腻的观察与感知。她以笔为剑,刻画出香港、台湾清晰的历史面貌。

现年高龄94岁的王大闳,他的“中国建筑现代化”的理念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风格,作品以极简的线条寄蕴丰富的人文内涵。他将现代主义的信仰与精神实践在台湾各地,也尝试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主义接合。

透过陈博文的巧手剪辑下,诞生了无数烩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包括导演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一”、“独立时代”等,去年更为“赛德克.巴莱”操刀剪接,为台湾电影立下壮丽气派的里程碑。

创办台北世纪交响乐团的台湾指挥家廖年赋,长期以来对音乐的热爱与坚持,他从成长和奋斗历程,以及对音乐的执著,许多原本看似不可能的事,都可凭借爱、热诚及努力逐一克服,迈向成功之路。

第12届与第13届国家文艺奖得主传记,由远景出版社发行,陈锦诚表示,“这些书并不好卖,但绝对值得且必要被出版”。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