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鱼:腐败不是猜想出来的 请不要侮辱人民的智商

【新唐人2012年3月2日讯】近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媒体过分渲染腐败加剧了公众“焦虑情绪”。这篇未具署名的文章进一步阐释:很多“腐败现象”是新闻媒体“重构情景”的过分渲染,导致民众产生了“腐败猜想”。尤其不可将腐败问题中存在的“日记、情人”等阴暗面以低级、猎奇的心态大肆渲染,更不能挑战法律的底线。

看到“人民日报”发表这样的文章,内心不由地紧缩起来,它给人带来的恐怕不只是“情绪焦虑”,更有内心莫名的恐怖。既然是人民日报发布的信息,无疑是在昭告天下,舆论自由的寒冬已经到来。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笔者首先要澄清,本文引述的观点,源自官媒,并非断章取义。当然,原文中也有“对客观存在的腐败现象要正视”这样的提示,但同时他着重告诫新闻媒体“驱散腐败猜想,绝非埋起头来当鸵鸟”。以笔者有限的智商,只能将它理解为必须手眼同步地、快捷给力地、刻不容缓地将“腐败猜想”扼杀在萌芽中。

何谓“猜想”,说白了就是人们调动的思维意识,所以,扼杀猜想就等于消灭意识。试想,如果一个人连意识都没有了,那他还有存活的意义吗?当然在中国,这正吻合了数千年封建传承并标榜的“臣服”理念。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历史步伐的迈进,陈旧的东西必然一个个被取代,如果现时再固执地沿袭业已淘汰了的东西,不但不会被认可,更是自取其辱。

说到“腐败”,早已不再是个敏感话题。事实上,正是太多的腐败成就了公众强大的免疫力。而之所以乐此不疲地讨论腐败,制止腐败是公众不愿意眼巴巴地看着中国走入歧途,最终被埋葬进历史的垃圾堆中,做沦丧后的亡国奴。笔者想,这样的意识没有错,也绝不可或缺。古人有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驱逐腐败,民族自救是每个人推卸不掉的责任。在我们的行为中,对客观存在的腐败现象有义务说不,对“猜想”的腐败,更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何错之有?况且,中国当下的官场情形似乎没有人民日报说得那么乐观,无论是来自媒体,还是来自我们身边,以权谋私,践踏法律的公权恶势力触手可及,无处不在。几乎到了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地步。像这等现象避之不及,还用得着杜撰、猜想给自己添堵?人民日报的文章中还特别强调不要动不动就把“情人、日记”之类低俗的东西和腐败联系在一起,问题是几乎所有的腐败案件都没能摆脱此类低俗的影子。作为媒体,总不能为了顾及某些“形象”就背弃职业道德,顾左右而言他,如此一来不但无助于揭开事实的真相,还涉嫌包庇犯罪,又怎么能够起到防止、杜绝腐败的作用?在人民日报看来,媒体之所以盯着此类低俗的东西不放,是为了满足公众的猎奇心换取眼球效益。而笔者要说的是,尽管不乏有猎奇的可能,但也是腐败分子躬身亲为做出来的。君不见在猎奇心的驱使下,不正有更多腐败分子浮出水面,原形毕露?无须讳言,目前中国的反腐手段几近枯竭,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所以“小三小四”、亲属反目、网络曝光甚至成了难得的反腐依靠。虽然说这些做法携有以恶对恶的味道,显得不那么人性,但已经没有了选择。因为这都是强悍的制度体系造成的,如之奈何?

拾捌大召开在即,全世界都在关注和寄望中国的政治面貌和人文环境有所改观。可从人民日报这时候传递出的信息来看,显然失望将会大于希望。因为我们从中领悟到的还是那个不屈不挠的稳定主题。在笔者看来,不管是“稳定”还是“和谐”,决策者从一开始就将它的错译了,为什么?因为和谐稳定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民生安康,诉讼公正。如果越过这个前提以求理想的结果,必然是舍本求木,适得其反。即使是眼前暂时竖起了一幢漂亮的建筑,也不过是空中楼阁,既经不起风侵雨蚀,更吸收不到日月之精华,短暂的华丽终将被无情的坍塌撞成满地齑粉随风散去。

文章的最后,笔者再说一句,请人民日报最好摆正自己的位置,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万万不可以教父的姿态俯视自己的人民,更不要低估和作贱人民的智商。如果人民善意的焦虑得不到重视甚至是故意蒙蔽羞辱,极有可能演绎成爆发的力量,请回头看看,人民最后取胜的历史好像从来还没有被改写过。

文章来源:《博客中国》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